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重塑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图)

重塑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图)

2016-08-10 09:25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徐新红(深圳博物馆从业人员)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设计与历史文化并重

博物馆与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他们的设计泾渭分明,前者缺乏后者灵活多元的呈现方式,在“美”的话语权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展线路径的设置,展览对于大众的易达性,展陈的风格、基调、色彩、灯光、字体等设计元素,能否做到表现、烘托和演绎展品内容的同时,呈现出“美”的艺术效果。公众的兴趣不仅是历史,还有艺术。艺术与历史并重,这是博物馆策展人亟须努力的方向。陈馆长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应属同一体系。他在回答如何建立设计主题的博物馆时说,引进城市设计展览、开办设计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我们的设计水平,强大的文化之撑才是设计的根源所在。博物馆是文化的教堂。我们总强调说,要把博物馆建设成一座城市的地标。深圳市在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并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个文化背景下,2008年12月7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市。荣膺“设计之都”是深圳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是深圳迈向国际化城市的一个新标志。

再权威的考古专家也可能对艺术设计一知半解,再高级的美工也可能对文物一窍不通。博物馆的发展固然受限于体制,我们自身的知识短板才是关键。博物馆陈列的形式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内容方案,要用设计语言全释陈列内容,从材料、色彩、空间布局等全方位地揭示展品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要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文本。没有对藏品的认知和文化积淀,这些所有的形式都会流于呆板的程式化;没有对艺术的感知和设计手段,这些所有的内容都只能是文物圈老学究故步自封的“故纸堆”。

创新思路,重塑博物馆的“尊严”

陈馆长现场展示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现场观众照片,对比发现国内博物馆的“尊严”几乎不复存在。大声喧哗、闪光拍照、玩游戏机的个人团体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前景堪忧。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他说,特区的精神就是改革,就是创新。

在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中可以考虑创新举措。比如取缔“免票入馆”,采取门票政府采购制度、固定人群派送的方式,如学校、社区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参观质量,另一方面,也能重塑国内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如何让观众从博物馆里获得认同,甚至依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馆长创新性提出可以在博物馆举办婚礼,利用这种开放与包容,让大家产生一种博物馆情怀,子子孙孙的文脉传承。这当然都是假设性建议,但是哪一次改革不是从大胆假设到大刀阔斧实现的呢?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博物馆,只有有了一流的博物馆,才称得上一流的城市”,陈馆长一句话指出了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对于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商业城市,如何让市民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建立市民与其之间的文化依赖,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个问题。尽管深圳的文化基础还很薄弱,但是深圳人的勤奋可谓全国领先,从深圳图书馆座无虚席到深圳中心书城席地而坐、挤满书店的群众,再到市民大讲堂的爆满,深圳人对知识的渴求可见一斑。相信深圳以文化博发展,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