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苏州河夜景》,有着致敬梵高的意味。
看点三:展出现存刘海粟最早的黄山之作为日后越过一个又一个艺术山丘蓄力
此次展览中,人们得缘见到现存最早的刘海粟黄山之作———国画 《古松图》。这幅画创作于1935年的冬天,尽管仅描绘了一株简简单单的古松,却被视为艺术家与黄山结缘的创作起点,为他日后越过一个又一个艺术山丘埋下伏笔。当时,刘海粟游览黄山,在文殊院遇到了一场雨,“披裘拥火犹不暖”,夜深更是冷得睡不着,偶然瞥见“院前有松十余株,皆奇古”,刘海粟执起纸笔即兴将黄山古松记取下来,并在画上记录下当时的情形。
刘海粟的一生,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1918年,23岁的刘海粟就曾登上黄山,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他总共十上黄山,1988年93岁高龄还曾到黄山写生。黄山雄奇秀美的风光、变幻莫测的云海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赋予他丰富的创作空间。刘海粟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总量蔚为壮观,包括国画、油画、素描、速写,且不少都是巅峰力作。
高耸傲立、峻极陡峭的黄山可以被视为刘海粟的心理景观。逆势攀登、不断超越,正是他终身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品格,令人钦佩,予人启迪。刘海粟对于黄山的钟爱,与其泼墨泼彩等艺术技法十分吻合,也与其崇尚石涛等名家的趣味相当一致。
从前,人们关注的刘海粟黄山题材画作似乎总停留在泼墨泼彩的国画,事实上,刘海粟表现黄山的油画同样引人入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刘海粟的艺术创作中,国画与油画始终并行,强调中西并重,这与很多艺术家先接触一种画种再接触另一种画种的路径截然不同。画到最后,他的油画却又与国画交融在了一起,成为民族化的独特表达。且看此次展览展出的刘海粟创作于1954年的油画《黄山散花坞云海》,虽参用油画的用色,用线用墨却不失传统风味,他笔下的松不像是画的,更像是写的,用的竟是隶、篆、草等书法的笔法,力求挺拔。云烟的聚散升落,浓淡远近,既是客体的表现,又有东方传统的画味。这样的油画是中西结合的,艳不伤雅,明亮而不浅薄。刘海粟1980年代再上黄山的油画创作,皴法、线条都取自国画,画上还出现了国画惯有的题款,这些形式哪怕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当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