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用的是绢布,扇骨是花梨木制成
“整个扇面有36.97平方米,比两间普通的卧室还要大。”柳光铨说,制作这样一把巨型扇的难度,可想而知。扇面制作是从今年4月开始的,扇面 中间用的是进口宣纸,两边是绢布,因为扇面面积大,需要一张张地拼接,之前4张扇面都制作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拼接后扇面起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到 第5张扇面总算成功了。”
手工折扇,扇骨的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寻找定制扇骨的厂家,柳光铨几乎跑遍了整个东阳木雕城。
“我在东阳木雕城找了四五十家定制店,最后终于找到一家能定制的。”柳光铨说,扇骨材料他特意选择了花梨木,材质比较硬不容易变形。
由于扇骨其中一段要穿扇面,所以每根扇骨需要打薄到1厘米的厚度。“花了近2个月才生产出20根合格的扇骨。”柳光铨说,20根扇骨加4根大边,光木材就用了1立方米左右。
有了扇面和扇骨,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准确把样稿画到扇面上去?花雕传承人吴金荣对此有着很深的感触。“最难的是把样稿上的画定位到扇面上。”吴金荣说,扇面比较大,放大多少比例才能让整个扇面看起来协调,他花了好几天才确定合适的放大比例和定位。
由于扇面巨大,吴金荣和其他几名画画师傅都是蹲在扇面上作画的。“一天都画七八个小时,一只手拿颜料,另一只手画画,两三个小时下来腿都麻了。”吴金荣说,整片沙漠他足足画了一个星期。
巨扇寄托了主创人的特殊情感
在多位工艺美术师傅的通力合作下,历时近一年,这把巨型折扇终于制作成功。
柳光铨说,他家祖辈都从事手工艺扇制作,爷爷在解放前成立了柳永兴扇庄,父亲也是老扇业师傅,自己从小就接触做扇。“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扇子有 一种情结,大半辈子没有其他爱好,就喜欢做扇子。”柳光铨说,虽然因为时代变迁手工扇市场萎缩,但公司多年来一直坚守这门艺术,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刘光铨说:“现在做扇子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更不愿意做扇子,传统制扇手艺面临失传,我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绍兴制扇行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360行行行出状元,我想通过制作巨型折扇申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来唤醒年轻一代对手工制扇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柯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