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故事
两株黄花草
展厅里,最不起眼的一件文物放在一个小纸盒里,是两株风干了的小草。说明牌上写着,这种植物叫黄花草。
至今,江琳都记得,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博第一次举办长征专题展览时老战士刘毅送来的。
当年,刘毅是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的战士,在经过葛曲河畔时他采了两株黄花草揣进怀里。这种草,是红军过草地时的“主食”。
茫茫草地,没有路。淤黑的沼泽布满草甸,浅处齐膝,深处没顶,红军只能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小心翼翼地前进。最初,每人每天还有二三两青稞面,但不久就断了粮。前面的部队能挖些野菜、草根充饥,后面的部队就困难了,许多战士因误食毒蘑菇、毒草中毒而死。
为了保证安全,红军宣传队采集了许多野菜的样品,到处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无毒。因开黄花被战士们命名为“黄花草”的植物其实也有毒,但食用后,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感觉四肢无力。为了充饥,刘毅和战友们将黄花草用水煮沸充饥。
193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5周年纪念日,开完庆祝会后,刘毅和几个战友一起采了“黄花草”充饥,并特意留下两株放在随身携带的小盒中珍藏。
长途跋涉1个多月,红军指战员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革命精神,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甘肃南部。刘毅则一直将黄花草珍藏起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捐赠给国博。
布币寻母
1935年,12岁的“红小鬼”杨世才离家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前,他把一个布币留给前来看望他的母亲作为返家的路费。
布币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的,长15.5厘米、宽8.5厘米。
再苦再难,母亲也舍不得花,一直把布币当作纪念品留存起来,如果想儿子了就拿出来看看。
战火连天,儿子杳无音讯。
直到1950年,四川解放,杨世才回来寻找自己的家人。母子重逢。母亲将布币正式交还杨世才,激动地说:“你当初说的,今天都变成真的了,现在有了你,我用不着它了,你作为参加红军的纪念吧!”
万金家书
烽火连天,家书抵万金。红军家书与长征日记一样,是红军指战员们在长征途中作战行军、工作休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实录,为后人呈现了长征亲历者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原始记忆。
展览中有一封熊启文在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医务所里写给父母及幺叔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之情,“查不知故乡之事,亦不知大人玉体安否?而合宅人等可好否?实为男终日挂念。”
熊启文也告知了自己的身体、工作近况,“自参加红军以来,身体强健,日居快乐,并无疾病疮毒之忧。”
在信中,也有对红军官兵平等的描述,“在红军内面,官兵平等并没有大小之分。”在经历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广(元)昭(化)战斗之后,熊启文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现在革命正为高涨,东打西征,南讨北伐,百战百胜之钢铁。红军真正任何敌人莫能抵对。”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