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修复人才奇缺 裱画材料濒临失传:画医圣手今何在(组图)

修复人才奇缺 裱画材料濒临失传:画医圣手今何在(组图)

2016-10-13 13:05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人才紧缺、材料紧缺

相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博古书画修复力量的兵强马壮,当下的现状显得有些落寞。随着第一代老先生相继过世,当时学徒辈的古画修复师们也到了退休年龄,相继退休,工作在一线的技艺过硬的古画修复师现已屈指可数。

黄瑛是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1981年顶替父亲黄桂芝进入上海博物馆裱画室,从事裱画工作已经35年。据她介绍,上海博物馆现在从事书画修复装裱的在编人员6人。其中熟练工3人,另有3位80、90后是近些年新招入馆,还处于口手相传的学习阶段,距离真正上手尚需时日。

黄瑛说,上博是为数不多的文物局颁发的具有古书画修复资质的单位,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对于书画修复的需求量都很大,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奇缺。“一些小博物馆一方面没有修复资质,另一方面也缺乏修复能力和人才,常会派人到我们这里学习交流。”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俄罗斯冬宫等都曾派人来上博学习交流古书画修复技艺。

“这么一个书画收藏大馆,成千上万件书画文物需要修复,修复人手与其收藏体量非常不匹配。”在孙坚看来,这主要基于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裱画对技法要求极高,学习裱画技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清洗、揭、补、托、全这几大道工序全部掌握少则也要五六年,出师后还需要在实践操作中积累经验,所以谢稚柳先生讲,真正裱画的意义在于会修复古书画,而今社会上会裱新画的人多,不会裱旧画。其次,国有文博机构对裱画缺乏应有的重视,许多博物馆不专门设这一部门,有这一部门的博物馆又因为编制限制,必须要退休一个人,才能空出一个位置进一人。碍于编制、职称和学历的限制,一方面博物馆方面修复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古书画修复人才想进博物馆工作却又难如登天。而对于这种冷缺门的技艺,也鲜有从业者可以指望它发财挣大钱,愿意学习、从事的人本来就少。

知名书画家、鉴定家陈佩秋先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美术学院应该设立中国书画修复装裱专业。陈佩秋说,中国古代书画的修复装裱技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成果的传承。如果没有高超的修复技术,观众今天可能看不到许多经典之作的风采;如果修复、装裱不当,就会大大缩短那些艺术瑰宝的寿命。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是中国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也因此造就技艺精湛的古书画修复装裱师,形成苏帮和扬帮两大书画修复、装裱流派,各有绝招。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书画修复装裱高手都汇集于上海博物馆。如今,这些修复高手要么作古,要么已失去工作能力。他们的高足本来有的在博物馆工作,现在大多退休。博物馆的这点固定工资也缺乏吸引力。

过去古书画修复装裱都是个人行为,每个人的绝招都不轻易交流,因此以学院为平台设立古书画修复装裱专业非常有必要,因为没有门户之见,可以用学术研究的态度进行客观比较,找出最好的修复办法,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古书画修复的技术和科学性,培养高水准的装裱修复人才。“上海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要珍惜,更要抓紧,因为这种优势正在失去。”陈佩秋说。

许多高校都渐渐意识到设立中国书画修复装裱专业的重要性,前有上海视觉学院为表率。在日前正在举行的中国美术学院古书画鉴藏与修复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又透露,中国美术学院正在筹建艺术品鉴藏与修复专业。

除了人才问题,解决裱画材料紧缺的难题也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材料濒临失传。过去宣纸的种类很多,现在的宣纸价格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差。“宣纸不好了,在全色时,结构、包浆跟画心都很难磨合。”

“再比如宋锦、八宝带,因为用的人少,生产的厂商也越来越少,过去八宝带很典雅,现在颜色、花纹、种类越来越少,而且许多都不是真丝而是人造丝,跟文物很不匹配。”

一些馆藏文物需要用老材料来补,而这些材料现在也是用一点少一点。“上博现在所使用的老绢都是过去到各地文物商店买的一批非文物的绢画,用了几十年,现在这种老绢也越来越少。旧画的补绢最为紧缺,没有旧补绢,破旧的绢本书画就很难修好复原。”孙坚说。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