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初次接触基弗的艺术,总会在瞬间被其强烈甚至是震撼的视觉效果紧紧抓住。他的作品中充满宏大、壮阔、凝重的空间场域,具有强大的视觉力量。除了尺幅庞大之外,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作品材料中对“物性”的借用、转换和表达。铅、钢铁、泥土、水泥、水、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柏油、塑料、树枝、干花、麦秆、纸片、照片等等,都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之中。对此,基弗曾谈到,“我把绘画当作对材质的检验。”他又说,“我觉得在物质中存在着精神”“当我使用稻草或铅等物体时,我发现这些物体的精神,我提炼它们并展现它们”。
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向媒体及观众透露了这次基弗展览的特色,其一,展出基弗作品数量众多;其二,作品类型包括了绘画、雕塑、综合材料等等,充分体现其艺术特点;其三,部分作品体量巨大,最大的装置长度达到5米以上;其四,作品重量之巨也是对于美术馆的一项挑战;其五,作品运输到展览布置以及之后的完善工作会合理有效地进行;其六,美术馆方会举办一系列与基弗相关的学术活动和出版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评价基弗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时说道,当时的美国艺术文化过于强调观念性,这对于绘画、装置、雕塑等形式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基弗的作品既是对美国的观念艺术的一种反叛,又吸收了观念艺术的积极因素,他的历史价值以及现代意义很明显,对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安塞姆•基弗与中国当代艺术渊源很深,远在“85’新潮”如火如荼并开始转入理性及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基弗就被介绍到中国。1990年代初,基弗已在中国艺术界受到普遍关注。而1992年,基弗本人来到中国,逗留了3个来月,从北京到西安,进入新疆,走到丝绸之路南线,最后辗转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20多年之后,基弗的作品终于得以在中国展出,无论是对于艺术史研究,还是当代艺术观念、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碰撞,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思考与反思等方面,都可能带来不同寻常的反响与震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巡展的首站,希望借助此次难得的机会,从中国历史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基弗的解读和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责任感的树立,有一些帮助和推进。
然而,基弗并不止步于“视觉”的魅力,而是借由它,将人们的眼光引向共同历史的深处,也引向个体记忆的深处。基弗说过:“我很了解历史,所以当我看到风景的时候,我不只看到的是纯粹的景色,还有战争和历史的痕迹。所以风景对我来说不是纯粹的风景。”他的作品探讨战争、民族、集体意识、文化、神话与传奇等等问题,他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去重新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反思,刺痛民族集体记忆的神经。曾有评论谈到,“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安塞姆·基弗是首位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造型艺术家,这个旨在奖励全世界在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致力于和平的人士的奖项的评委们一致认为,安塞姆·基弗是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
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常务理事、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大中国区总监庞博表示,在当前,全球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艺术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全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正是想通过该项目,助力、推动中德文化间深层次的交流。
此次展览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及其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及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共同主办,经过各方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使展览得以实现。除了作品的展示之外,本次展览还将开展研讨会、系列学术讲座、特别主题开放日等多种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并出版展览画册和学术文论集。
据悉,展出作品均来自德国MAP收藏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馆藏。展览也将以特展形式展出,会收取相应门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