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汀:清末民国间,文化界出了一批学贯中西的人物,相当一些堪称大师级。就拿书法来说,一百多年来,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等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大师。
张改琴:是啊,不仅这些人,就是沙孟海、林散之这些前辈,活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也应是大师级的,不过他们的底子仍然是民国时的。现在关键是,目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能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不要让这一段留下遗憾。
杨清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化确实是积淀下来的。不过,我想起王国维有句话,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那么,套用一下,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书法。百余年来,确实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大师。在一个时代,大师是龙驹汗马,灵凤玉麒,应该宁缺毋滥。可不可以这样说,现在好些人,急于想成大师,的确降低了大师的高度。
张改琴:有这种情况。这是社会浮躁,文化泛化的表现,是世俗功利化的反映。书法在当代也就是三十年,老一辈远去,我们现在多做一些事情,或许若干年后,会磨练出这个时代段的大师,应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美国面积和我们差不多,稍小一些,如同一个家庭,一边是十多口人,一边是两口人,生活差别可想而知。我们这些年是发展了,但城市膨胀太快,教育、服务、医保、卫生等不配套,浮风蔓延,人心躁动。政治经济折射出文化心态,在社会整体推进中,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艺术家来说,靠的是学养和耐力,一朝一夕不可能,沉心静气是关键,只要努力,即便成不了大师,也不会落得太远。这也就是我们不能急的地方。
另外还有历史背景的因素。科举制度把书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成为选拔官吏的条件,一开始学习工具是毛笔,写字是必修课,现在所有的都不用毛笔写字,国家只是一个协会,民间组织。再从发展条件来看,过去日常用,有时间保证;现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书法面对的生存环境,是自由发展,实用性没有,只是艺术性,对书法没什么要求。历史上形成制度,为了功名,整个学养都养到书法那里;现在好些人退休了才有自由时间学习,一些搞专业的,也是技术性的东西多。世殊事异,发展机制不同;今昔对比,在发展轨迹上有天壤之别。
一切大师都是文化的产物,书法艺术亦然。文化形成强势,大师必然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