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010期)用神蓍点亮我们的人生

(李说当然1010期)用神蓍点亮我们的人生

2016-11-09 00:0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1109a.jpg

 

昨天由北京到河南省的周口市。

 

今天上午专程去了周口市淮阳县城以北蔡河边的太昊陵。太昊陵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其中包括了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在太昊陵我做了一个介绍性的直播,请当地的导游详说了太昊陵的外城和内城,全陵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主要建筑都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真是“十门相照”。导游的解说,细致而应景有序,但这些资讯与您在百度上能搜寻到的成千上万条资讯一样,并无独到之见。我边走边听,边看边想,这种看图识字一般的呆板介绍,究竟能给我们多少的游趣?以介绍人文始祖伏羲为例,说到伏羲,从无意外的就是“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倡导男聘女嫁,桐木斫琴,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创建华夏文明之始。”在伏羲出生的甘肃天水如是说,在伏羲建都的河南周口也一样。熟知者,倒背如流但不走心,不知者,兴趣也不大,不知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启迪和实用的帮助。

 

这可能是我们在中国文化复兴中,需要反思的问题。今天的人们讲究感受和体验,太昊陵给我们的感受和体验在哪里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他从安徽凤阳老家举旗造反,元兵要镇压他,派兵穷追不舍。一次与元兵相战中,朱元璋兵溃而逃,走投无路中看见一庙,急躲而进。他刚进去,几只蜘蛛就在门口吐丝结网,元兵追至,见庙门敞开,蜘蛛网密密麻麻,判断不会有人进去过,所以往别处追去。追兵过去后,朱元璋定神观看,才知是进了伏羲庙,躲过一劫,他认为这是天意,遂跪拜在伏羲像下,许愿如若坐了江山,定为伏羲重塑金身。


20161109.jpg

 

朱元璋灭了元朝,当上明朝第一个皇帝,他拨出专款扩大修建了太昊陵伏羲陵庙,重塑伏羲氏像。朱元璋又颁发最高指示:驻跸于陈,祭祀朝拜人祖伏羲,亲自制祭文,命大臣年年到伏羲陵祭拜人祖保佑之恩,现太昊陵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祭碑。

 

从因果关系中可以看到,朱元璋有了遇难呈祥的体验,才有了扩建太昊陵伏羲陵庙、重塑伏羲氏像的还愿。试问,今天太昊陵能让大家的体验在哪里?在我看来,与大家最贴近的体验分别是太昊陵后的蓍草园和显仁殿东北角青石台基上的“子孙窑”。

 

伏羲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太昊陵后蓍草园的蓍草被称为“神蓍”。据《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说文解字》说蓍草“生千岁(才)三百茎。”历代相传,蓍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所以,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来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过太昊陵的信物。

 

以植物学的眼光衡量菊科蓍属的蓍草,在东亚、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的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处处可见。但有能量的“神蓍”在中华大地,只有太昊陵和山东曲阜及山西晋祠才有,其中最灵验的非太昊陵神蓍莫属。这就需要太昊陵管理机构如何用好蓍草,让蓍草成为造福人类的至尊之宝。


20161109b.jpg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有一块长70厘米,厚40厘米的青石台基上,有一圆孔,这就是祈求多子多孙的“子孙窑”。从外形来判断,似乎是女性生殖器,但它承载着子孙兴旺的寄托。所有游客到此必然会虔诚的一摸。摸的人多了,石头也被摸穿了,在历史上,这块青石不知换了多少块,我们今天摸的子孙窑,是1984年才新换上去的。

 

 “子孙窑”的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人祖伏羲生活的时候,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伏羲从天水出发,沿黄河而下,在河南淮阳定居,建都治天下,制嫁娶匹配夫妻。每年仲春之月,用“会”的形式,把男女青年召集到一块,会场中间放一块带“窑”(孔)的大石头,男女若互相有意,你用手摸摸“窑”,我用手摸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成为夫妻,便把婚配固定下来。这样,生下的孩子既聪明又成活率高。太昊陵春二月庙会也由此延续下来,便有了“子孙窑”。

 

从子孙窑的起源看,他不仅有兴旺子孙的作用,还有求偶合婚的功能。关键在我们面对历史遗产时的态度和作为,空叫中国文化复兴都是废话,唯有继承、发扬、造福今人才是最有效的传承。

 

李建军写于北京

2016年11月8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