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为何“走心”的美术创作更容易被淘汰(图)

为何“走心”的美术创作更容易被淘汰(图)

2016-11-16 09:52 文章来源:新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

当前,各种美术作品评奖和研究项目评审多如牛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省部级和院校级各类常规艺术研究课题和项目,以及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等等,各种名目的美术奖项不计其数,学术界貌似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然而,这些评奖的申报程序和评审过程常常繁琐而低效,评审理念和评审规则陈旧而僵化,评审的依据仅仅是那些量化的数据,只看所参加展览的级别和发表期刊规格的高低,看入围和获奖的次数,看作品的外在形式的花样和技巧的熟练程度,甚至看推荐专家的身份和知名度等等,几乎把美术创作和研究本身的具体内容和客观水准完全搁置一边。在这种游戏规则下,真正由心而发的那些朴实无华的美术创作和脚踏实地的理论研究,往往在评审中被早早地出局

面对这样的评奖,美术创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分化为两类,一类人,把精力转向对评审规则的细细钻研,并筹划应对策略,另一类人,执着地一心专注于个人的创作和研究。两类人的科研评审结局自然完全相反。

对于第一类人而言,奖项是他们立足学术界的唯一依托,是证明其学术高度的主要标志。他们自愿细读科研申报的繁琐文件,遇到关键处逐一划线、标注,而后按图索骥,精心准备。其研究往往并非从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专业优势出发,而是走冷门,走偏门。尽管其研究专业性明显欠缺,最后的评审结果却常常符合评审要求,甚至全票通过,或入围,或得奖,轻而易举地实现了预期目标。他们参加美术展览比赛同样有招,深知要想容易入选,画幅要选择大的(在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最大的尺寸),画种要选择小的(如:年画、连环画、漆画、综合材料、水彩等),对哪一类主题、技术套路、形式风格和画面效果的入围概率高、获奖命中率大,都深有研究。他们不仅需花大力气认真研究获奖作品的“成功秘诀”,探究其中的技术“奥妙”,还需要为寄送作品和打通各级评审“关卡”煞费苦心。然而,如此用“心”良苦的美术创作,又怎么可能“走心”呢?画面上那份充满功利色彩的庸俗表情和缺乏个性的阿谀奉承的低俗气质昭然若揭。

对于第二类人而言,他们把美术创作和研究看成是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写日记一样,平实而真挚,每日坚持用画笔记录个人的真情实感和本真思考,或用文字梳理当代美术发生、发展的演变历史,剖析当下美术现象的背后根源,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既不是为了等待展览比赛的遴选,也不是为了接受项目“评委”的审判,无需讨好、讨巧、投机、走捷径,只要“走心”即可。他们做学问执着而专注,既不会为了各色各样的评比而改变研究方向,也不会因为没有这些奖励而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职业行为;他们从事美术创作往往不愿趋附于时下某些“权威”展览或时尚展览中流行的语言样式或风格样板,而保持纯真的创作心态,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表达。正是这种“随心”的美术创作或研究,看似憨态拙朴,却往往触及学术探究的深层,直逼艺术本质的内核。然而这样的美术作品和研究成果,却往往无法正常纳入评价机制的“游戏规则”,或因没有入选高级别的美术展览和刊登在“高层次”的学术期刊上,而被定级为低层次学术,给予低分,或因不曾参展和发表,而无法量分,作零分计,甚至因申报程序的繁琐而主动放弃申报,或因申报资格的不完备而耽搁评审。潜心探索、默默修行的美术实践者和理论家,在善于迎合制度游戏规则的投机者面前,惨遭逆淘汰。

美术科研评奖的目的,本该是为了激励虔诚的艺术创作者和潜心研究的美术理论学者,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但当前的美术科研评奖完全违背了这样一个初衷,而逐渐扭曲为一种逆淘汰机制。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