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岁通天帖》管窥
唐宋皇室女性鉴藏品位与性别文化空间
李慧漱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
书圣王羲之的片纸只字,自古以来为藏家奉为珍宝,可是王羲之的书学启蒙老师卫夫人,其书风究竟如何无迹可循。更甚者,对于王书之搜访、宝爱与宣扬不遗余力的唐太宗,倾王朝之力,将王书尽归内府,更诏令以兰亭为殉,种下千年不解的“兰亭论辩”,蔚为脍炙人口的美谈韵事。反观与唐太宗同时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亦致力于王书之收藏,而且更进一步摩拓、复制、保存与流传;存世书林真品“王氏一门七十人帖”——《唐摩王羲之一门书翰》,因征集、摹拓于武周万岁通天二年,故又名《万岁通天帖》,是为有力的见证。于今,原作淹没不存,王氏一门书迹,幸赖武后懿行得以保存,然而武后的这段鉴藏美行,却鲜被提及。
这种在文化叙述与历史书写上的价值论断与性别落差,也显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鉴藏史与论着中。尤其是近年来蔚为风尚的鉴藏史研究学风,从徽宗到乾隆的宫廷收藏活动,以及民间私人的鉴藏大家,都已渐具规模;可是唯独女性的鉴藏活动,除了1980年代傅申先生领军研究的蒙元大长公主之收藏,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公主的雅集”大展之外,想来乏人问津。
从幸存的史料与有限的宝物显示,唐宋之际的皇室女性,如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以及宋朝的后妃们都已经积极并深入地参与了各种鉴藏活动。我将围绕存世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万岁通天帖》实物,以及促成此双钩廓填摹本的艺术推手武则天,并其周遭皇室女性,管窥唐朝皇室女性之鉴藏取向与性别文化空间。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唐朝皇室女性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传承中,自有其特殊意义。她们与男性成员之间,亦步亦趋,交融互动之外,甚或扮演着颠覆与超越的关键角色。
从陶瓷谱册看乾隆皇帝的陶瓷收藏与鉴定
余佩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四本陶瓷图册,它们各有转述题名,分别为《埏埴流光》、《燔功彰色》、《珍陶萃美》和《精陶蕴古》。今日透过《活计档》纪事和《陈设档》登录的清单,而得以逐一追溯出乾隆皇帝在不同时间降旨绘制和加以组合的经过。
其中绘制于乾隆二十至二十一年之间的《埏埴流光》册是其中最早完成的范例。其中收录有十件瓷器,分别为两件汝窑、两件南宋官窑、两件哥窑、两件定窑、一件宣德红釉高足碗、一件成化官窑。其绘制形式基本为:图片、品名、乾隆闲章以及藏品说明。藏品说明又包括器物尺寸、前人品评以及物主的观感。其中形式与前人品评很多都参照《遵生八笺》中的记载,但亦流露出对于图册中的器物的帝王专属和作为物主的特性。不论是想要怡情还是建构知识体系,这本图册仅仅是乾隆想要构建清宫收藏的一个例子。以后还要关注图册完成后所放置的空间位置,才能进一步反映出他这样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