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美术史之外:中国收藏与鉴定的历史(图)

美术史之外:中国收藏与鉴定的历史(图)

2016-11-18 12:56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诗悦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信息、票号、运输:晚清收藏的信息元素

白谦慎 浙江大学

异地交易现在可以迅速完成,然而在晚清官员收藏中,私人收藏家如何获得异地古董的信息?在成交后如何支付货款?付款后又如何取得所购古董?为官者在外履任时,如何将藏品带到任官之地?这些问题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收藏活动的规模。我将以清末吴大澂为例,从信息、票号和运输三个方面来研究晚清收藏中的异地交易。

吴大澂于1873-1876年任陕甘学政,其间广收文物。离开后,他依然和陕西友人和文物商人保持密切关系。在给苏州文物上徐熙的一封信中显示就是托他买文物,也体现出当时收藏者之间的竞争激烈,信息的独有性非常重要。虽然晚清已经有了电报,但是异地信息的获得依然通过信件传递。然而,不同于晚明官员主要通过友人带信,晚清官员可以通过官方的邮寄系统来传递自己的私信,传递速度也进一步提升。

另外,当时各地使用银两的标准不同,即便在同一地区,也未必通用统一的银重和成色标准。这对于商业贸易的正常运行会带来极大的不便。银行和钱庄对于各地城市之间不同的银价标准必须了如指掌,他们在两地之间进行业务上的汇票往来或者现银交易时,都要为自己留出充分的余地。

最后,运输问题也是官员异地收藏要面临的问题。在清代,官员不仅要到异地任职,还经常轮换。吴大澂在他每一个担任的职位上都没有超过三年,这些藏品该怎么办?事实上吴大澂在任官期间,视任期长短、路途的远近、水路还是陆路,来决定带多少和什么样的艺术品。比如在1886年去吉林时,因为走的是陆路,任期较短,吴大澂仅仅带了些图书和拓片,而自己收藏的青铜器则放在天津。

可以说,这种网络使得晚清官员学者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他们的收藏活动,而和他们收藏活动相关的学术活动,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规模。为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陈诗悦根据大会发言及摘要整理。感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提供演讲摘要。)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