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扫描
本报记者 施晓琴
以素描为代表的西方造型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就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认可。但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说,也出现了“素描无用”论。大半个世纪以来,美术界对于素描的争论未曾停止过。近期,一批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精品素描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这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素描作品首次在中国联袂展出,为观众打开了一个走近大师、走近西方素描的窗口。再往前,中国美术馆也举办了一场“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汇聚了国内9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素描作品近300件,不仅展示出了我国专业美术院校素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体现了他们在传承与拓展素描语言等方面的成果。这两个关于素描的专题展览,对中国的素描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千篇一律的考前培训与应试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天赋。因此,今天美院学生是否仍有必要学习素描,当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是何现状?在现代美术呈现多元化发展面貌的今天,国内美院的素描教学该如何创新,与时俱进?素描发展至今日有何变化?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国内各大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师、相关学者进行了采访。
素描的定义与边界
广义上来说,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方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又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讲的素描多指铅笔画和炭笔画。今天来看,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都可以称作素描,如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因此,在今天人们谈到素描之时,做出的判断应基于对其完整全面的认识之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说:“素描本身是一个笼统的名词,不同的专业,素描的样式是不一样的。油画的素描是光影的、有空间感的,中国画的素描是线性的、线面结合的,设计类的素描是结构性的,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素描特点。因此我们对素描的认识态度应该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要将它放在各个艺术领域里去认识,表现方式不同,特点也不完全一样。”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看来,今天采用的“素描”一词是个西方概念,在西方的当代艺术教育中对素描的质疑有着脉络清晰的历史背景。但是,这并不是说西方艺术所经历的过程就是我们必须重蹈的覆辙。中国艺术的传统与西方迥异,有人因此抨击素描教学是对中国画的“摧残”,这里涉及对素描的理解问题。他谈到:“素描训练的是对学生观察对象、分析对象、表现对象的能力培养,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并不矛盾。西方美术学院在几百年发展中摸索出来的造型规律,在他们的艺术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素描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时,没人会怀疑他一定仔细观察和研究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景物,一定积累了大量在今天可以称之为‘素描’的习作。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艺术更注重对事物的精神气质表现,而不是外观的绝对肖似,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素描’,但这种观察对象的方法却是从未缺席过的。”
关于徐悲鸿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罗奇认为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去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他说:“在中国画面临变革的时代要求下,徐悲鸿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建立在原来的中国画以笔墨和书法为核心的基础之上找到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将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的因素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这在中国是一种没有见到过的创造。因此在当时引入素描这个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是有益的。”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学者认为素描虽然不是学习绘画唯一的基础和手段,但仍然在各个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专业不同侧重也不尽相同。例如,唐勇力认为对于中国人物画家来说,其素描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艺术之路走向何方,决定了他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