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容庚的收藏:慧眼择人所未识 蒐集重宝谢家邦(图)

容庚的收藏:慧眼择人所未识 蒐集重宝谢家邦(图)

2016-12-12 13:16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另外,他还为一些广东籍收藏家、书画家的著作作跋,内容涉及到与此相关的各个方面,如为南海籍收藏家叶梦龙所著的《风满楼书画录》作跋,选编东莞籍书法篆刻家邓尔雅诗成《绿绮园诗集》并为之作跋,还撰有《东莞印人传》一文,对东莞籍篆刻家进行了综合性梳理,均收录于其所著《颂斋述林》中,成为岭南书画研究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容庚先生是岭南书画现代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容庚先生收藏视野不限于历代名家和乡邦文物,对于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和优秀书画家之作也甚为关注,在其收藏中,这类作品为数不少。他喜欢结交艺术家、收藏家,三五知己常常雅集聚会,品评书画。在他所藏的很多书画中,都留下了当代著名鉴赏家、书画家的题诗、题跋,或抒发鉴赏心得,或叙述流传经历,或品评艺术风格,成为研究美术史和鉴藏史极为难得的文献史料。而容庚先生所结交的艺术家,不少人日后成为艺坛名家,他们当年赠送的墨宝不单见证了自己与容庚先生的深厚友谊,亦是其早年难得的艺术珍品。以上这三大类书画收藏,在此次展览中都分别得以与公众见面。

眼光独到,以藏养藏

容庚有一句话,常被人津津乐道。这句话就是:“生财有大道,成名有捷径”。他擅长辨别铜器字画的真伪,人家看走眼的,他就以平价购入,再用10倍的价钱卖出,此之谓“生财有大道”。用广州艺术博物院长陈伟安的话来说,容庚先生眼光独到,而且很有经营头脑,从而以藏养藏,得以让收藏日渐丰富。

陈伟安举了个例子,1930年,山西有个大收藏家手中有一批青铜器,总价一万银元,若无国内藏家接手,就将卖给洋人。容庚先生得到消息,与其商议,先付一半定金为保,带着这批藏品回到北京,召集同好前来赏玩,很快就凑齐了所需的一万银元,且颇有盈余,足以再购入其他收藏。

这种学者、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并非金钱关系,而是包含着基于对彼此学问眼光认可的惺惺相惜。另一个例子是容庚1931年在北京著名的古玩店弍古斋慧眼购入战国青铜剑一把,次年将其转让于另一位古文字学家、大收藏家于省吾先生后,于先生考证出这是一柄越王剑,因于先生原有吴王夫差剑一柄,欣而为其书斋命名为“双剑誃”。6年之后,容庚从上海藏家处得到了“师旂鼎”,于省吾先生对此鼎非常感兴趣,希望容庚先生可以割爱转让。于是容庚先生就对于省吾先生说:“必归余故剑,鼎乃出”。经过再三考虑,于先生最终还是把“越王剑”归还容先生。1956年,容庚先生将这柄“越王剑”捐赠给广州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在这次展览中,艺博院特别向广州博物馆借出此剑参展。

受强烈爱国心所驱使的收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容庚教授收藏青铜器除职业、爱好外,主要是受强烈的爱国心所驱使。

容庚先生的弟子、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初生教授告诉我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青铜器每有出土,多被外国人所购,流失到海外,国民政府“莫能救”。容庚对此十分痛心,激发其爱国者的情怀,不遗余力以尽保护国家文物为责任。

容庚的女儿容璞介绍说:“父亲那时与家人商定,每月只以从教薪水的一半作为养家之用,另一半全用来购藏。我们家有六个兄弟姐妹,生活非常节省,可以说节衣缩食,而且我们都没有传承到父亲对金石与书画的颖悟,看不太懂,但全家都支持他收藏,因为他说,好东西不能流失,我们能留住一件是一件。父亲的收藏自始至终出于爱国之心,从1956年开始,他就为支持博物馆建设向国家捐赠文物。到了晚年,他更将毕生珍藏之青铜器、中国画、书法、碑帖、名人信札、图书等悉数捐献给国家。父亲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广州艺术博物院长陈伟安回应说,容庚先生大公无私,将所有珍藏分别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中山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东莞市博物馆等,其义举是对于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极大支持,为研究传统书画特别是岭南地区的书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为了接受容庚先生书画藏品最多的机构,理应担负起保护与更好地利用这批藏品的责任。

“六七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谋划这个展览,因为面对的是一位大学问家,策展必须要慎而又慎。1980年,在刚刚接受这批捐赠的时候,艺博院的前身广州美术馆在越秀山举办过一次规模稍小的展览,但在学术体系与理论研究方面都不如这次的工作。三十多年来,我馆一直在努力保护这批重要文物,为了这次展览,典藏和修复部对全部藏品进行系统修复,还邀请了专家前来参与修复工作。这几十年间,部分捐赠品参与过不同主题的展览,但如此大规模与观众见面还是首次。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展览,来听听各方面学者的意见、观众的意见、家属的意见,启发我们下一步如何对容老的一千多件作品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