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石渠宝笈》著录《元人秋猎图》巨制上海首拍(组图)

《石渠宝笈》著录《元人秋猎图》巨制上海首拍(组图)

2016-12-12 13:22 文章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聂崇正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元人秋猎图》局部《元人秋猎图》局部

画中展现的古兵器就有20多种,例如长枪、腰刀、弓箭、钩镰枪、钢叉、狼筅、蛇矛枪、剑、戟、金瓜锤、斧、铲、铳、鸟铳等。对比《中国古代兵器图集》中元代蒙古军中的兵器,此图中元代兵器样式并不多。其中有长柄双眼铳18只,此种兵器大约出现在明正统年间。而鸟铳出现的时间更晚,鸟铳就是火枪,中国第一批鸟铳源于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缴获了倭寇的两杆鸟铳,发现此器比手铳先进多了,打得远能瞄准,于是上报朝廷,嘉靖37年(1558年)下令仿造。

画中还描绘有吸烟的情景,烟草并非中国原生产物,而是原生于美洲,是随着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才进入欧亚地区的,烟草来到中国则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经日本、朝鲜半岛进入满洲,然后有大规模的种植、贸易等活动。因此画面中的吸烟场景也不应该是元人所为。

尽管《元人秋猎图》在定名和创作时间上尚存一些不解之处,但是此图在清内府的收藏以及之后的流传轨迹还是非常清晰的。《石渠宝笈》是著录清宫内府收藏书画近万件,《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在《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藏列朝名人书画》中著录:

“元人秋猎图 一卷[本幅]绢本纵一尺九寸,横三丈八尺五寸,设色画秋原行猎,人骑诸景,无名款。[鉴藏宝玺]八玺全”。

由此得知《元人秋猎图》卷在清乾隆年间是收藏在清宫御书房的,画面上也钤盖了殿座章“御书房鉴藏宝”。之后有关此图的记录在清宫陈设档中又有出现:

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御书房交来上等手卷档》:元人秋猎图一卷

光绪二年(1876)《延春阁石渠宝笈上等次等手卷》:元人秋猎图手卷一卷

宣统十二年(1920)四月《永字手卷账》:二号元人秋猎图一卷

陈设档的记录表明此图在宫中的收藏地点有过几次迁移,从御书房到延春阁都是清内府集中收藏书画珍品的地方。而宣统时期的“永字号账”分手卷、挂轴、册页等,所录皆是书画精品,但并不与收藏地点相关。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在离开紫禁城之前曾盗运大量书画珍玩出宫,“永字号账”极有可能是溥仪在为盗运书画而作的准备。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详细描述过自己的这段经历。书画拣选之后,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陆续挟带出宫。之后点收清宫遗存时发现了“赏溥杰单”,记录以日期为序,从宣统十四年(1922)七月至十二月间,几乎日日不断,大量古籍图书和书画珍品就此被偷运出紫禁城。《元人秋猎图》卷就记录在“赏溥杰书画目”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公历应该是1923年1月11日。同日一起被带出宫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等共32件,皆为手卷。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带着之前偷运出来的珍宝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在东北伪皇宫,《元人秋猎图》卷也在其中。之后伪满洲国覆灭,伪皇宫的珍宝流散民间。根据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中记载《元人秋猎图》一度收藏在原东北保安总司令郑洞国的夫人手中,后转归香港收藏家陈仁涛所有。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资讯快报
  • 学术交流
  • 市场透视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