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精品缺位,普品过剩
说到非大陆地区的中国艺术品拍卖,香港首当其冲。今年秋拍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分别斩获24.4亿港元和22亿港元,虽然相比春季和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然是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国内的拍卖品牌保利、嘉德分别以11.15亿港元和3.38亿港元告捷,基本位于春季和去年同期的成交额之间。值得一提,本次匡时首登香港,以2.06亿港元的佳绩为正式扎根香港市场开了个好头。
“香港中国艺术品热”一再被业界提及,其动因系上世纪70、80年代苏富比、佳士得率先入驻并启动了这里的艺术市场。然而这一启动就了不得!继之而来,欧美、内地多家拍行纷纷入驻,把本就狭小的港岛营造得好不热闹。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品不断被全球收藏者追求,这里不断涌来世界各地的拍行和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买家。渐渐地,香港拍卖形成了三个梯队的秀场:第一梯队自然是苏富比、佳士得。第二梯队虽不抵两个拍卖巨头但也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例如来自内地的保利、嘉德,以及来自日本的东京中央和来自台湾的罗芙奥。由于他们在本土已经具有超强实力,于是开拓香港市场的念头便油然而生。第三梯队便是香港本土的一些小型拍行,如宝港、华辉、万昌斯等等。虽说是香港本土,其实也有很多是大陆注资来港的。于是林林总总的拍行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把香港变成了一个艺术品的大卖场,每逢春秋大拍来临,这里是全球最热闹的地方。除此之外,还会有巴塞尔、典雅艺博等展会也在助推香港的艺术氛围。
香港毋庸置疑地以自由港和经济开放而享誉世界,再加上优异的地理位置、资讯发达、高效配置,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得全球拍行趋之若鹜。对于大陆来港的拍行,由于内地的政策限制太多,香港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日本、台湾、欧美一些拍行,来到香港则意味着可以接触国际买家。一位拍卖行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在香港拍卖是不赚钱的,之所以来此意在长远。香港是全亚洲藏家沉淀最多的地方,一位日本的买家表示,他一般不会去看内地的拍卖,但他必来香港。许多内地买家也大多不会去日本、新加坡,但是香港必来。原因是,香港业已打造成为多品类的综合平台。这里有只拍古董的拍行,也有只拍当代的拍行,各类藏家都有大家的一席之地。因此在香港,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曝光于全亚洲的买家和潜在买家。”
近几年香港拍卖季开始出现一个怪现象:人气越来越旺,买气却越来越不足。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业内普遍认为:首先自然是精品缺位,缺乏有提振性的明星拍品,拍卖就显得平了。加之香港不比往日,拍卖扎堆导致一时间普品过剩,使得人们的购买欲也下降,从而制造出了一种“繁荣过之”的现象。
欧美
藏家撤离,印象派回归
欧美今秋的拍卖算平平。往年总能出些大货:例如瓷母、例如饱受争议的功甫帖,再例如拍5.5亿元却没交割的乾隆转心瓶。但是近几季,欧美战场亚洲艺术部分却显得非常一般。最大的动静,要算临宇山人专场拍出的近八千万元人民币的油滴盏。不仅如此,战后和当代艺术部分也未能有好的成绩。佳士得在11月16日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专场总成交额为6120万美元,相比去年的8880万美元相比明显下降。在334件上拍品中,262件(78%)成交。而紧接着的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日,以总成交额8022万美元画上句号,虽然相较佳士得表现尚可,但相比去年的9760万美元也有所下降,未能达到预估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