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通宵排队为买画?一些画家的天价何以成为笑话(组图)

通宵排队为买画?一些画家的天价何以成为笑话(组图)

2017-01-04 09:2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乐祥海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齐白石作品《人骂我我也骂人》(北京画院藏)

第三位是张大千,他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更是名扬一时。现在张大千的作品可谓是艺术市场上的一大“标杆”,单件作品几千万甚至过亿元几乎成了常态,把黄宾虹甩在了后面,尽管在学术上他没法和黄相提并论。这是市场规律。

张大千把握市场的能力可谓前无古人,如果说他是一个市场运作高手,恐怕没有人出来反对,围绕在他身边的故事总是很能吸人们的眼球,这正是张大千的超级“运作”能力,因为话题就是卖点,他很清楚市场需要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价值高的作品,艺术价值不一定高。

偶尔读到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的一段话:“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是经济学家的市场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却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样大。所以,有些画家很有名,画价卖得很高,但不一定有艺术价值。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某些美术官员,尽管其艺术水平被公认为非常一般,但他们的作品的市场价格仍然高得“有理有据”。

哥德哈伯又说:“一旦注意力被吸引,(收藏者的)理智就会不知不觉退隐到背后。”的确是这样,上世纪20年代,齐白石初到北京的时候,由于他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主流审美情趣相去甚远,因此“生涯落寞,画事艰难”。不过,当陈师曾携带齐白石的书画作品参加1922年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画展,并且将这些作品全部售出之后,齐白石在日本一举成名,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轰动,他的书画作品在国内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了几十倍之多。对此,齐白石感慨道:“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外都知老画家。”

尽管人们一般并不使用“注意力”这个词来分析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但是他们实际上无不深知艺术家的知名度对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如果画家盯上了这一点,必然会热衷于去搏知名度或刻意画那些能吸引眼球的作品,不自觉间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放眼传统,历代中国画大家都具有极高文化修养及思想境界,以前有大的文化氛围与土壤,画家的基础、起点非常高。传统的逐渐式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下中国画的创作,起点越来越低,很多画家缺少了起码的人文底蕴。失去了文化的滋养后,和前人差得越来越远,作品流于表面,只剩下技法与形式,没有了任何思想高度和品味空间;也有一些“精明”的画家妄图抄“近路”,“设计”了一套风格面貌,成名成家,反而过早结壳把自己束缚住了;与之对应的,还有一批自言要“坚守”的“伪传统”者充斥于当代画坛,他们抄袭前人的“形式”,并谓之为中国画正统。活在当下,心境与状态自然不可能与古人相同,如果仅仅去对传统“相貌”简单描摹,只能算是传统的“行尸走肉”。这种“伪传统”的存在也是传统在当下频遭非议的“罪魁祸首”。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