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杂项 > “大清邮政分局”招牌(图)

“大清邮政分局”招牌(图)

2017-01-05 01: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李笙清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渗透着屈辱与辛酸,一度被外国人把持了很长一段时间。1862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而被迫开埠通商的汉口,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近代邮政最早创办的地方。本文要介绍的清光绪年间设于汉口的邮政分局的一块招牌,就是清代晚期的一件邮政实物。

 这块“大清邮政分局”招牌(见图),木质,竖条形,长75.2厘米,宽44.2厘米,厚3.2厘米,朱漆底色。招牌的正反两面都阳刻六个黑色大字:“大清邮政分局”,字体遒劲有力,入木三分。可惜的是招牌上下两端均被裁去,“大”字少了出头部分,最后一个“局”字仅剩一小部分。由于年代久远,招牌上的漆色已褪,斑斑驳驳,背面可看到多次涂刷的痕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

 邮政招牌作为邮局的标识,在中国邮政百年史料中有图文记载。由于缺乏邮政业务办理经验,中国最初的邮政业务由洋人担任税务司(今称关长)的海关代管。1878年,按照海关总税务司署的指令,汉口江汉关开始试办中国近代邮政。同年7月,清政府发行了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78年12月19日,设立于汉口的江汉关税务司英国人惠达创办汉口邮政分局,主要办理通商口岸与内地往来寄递业务。1880年,海关书信馆改名“海关拨驷达”局,即“海关POST(邮政)局”,这个洋名体现了中国近代早期邮政的殖民色彩。

 1896年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上折,奏请设立国有邮政。他以海关所办邮政因体制不同推广有困难为由,建议大举开办国家邮政,同时撤走外国在华邮局,并加入万国邮政联盟,试图将洋人把持的中国邮政业务收归国有。在张之洞等大臣的再三奏请下,光绪皇帝终于颁谕旨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于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总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当时,虽然将“海关拨驷达”的洋名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依然牢牢操纵在外国人手中。依据《大清邮政开办章程》,汉口原设之寄信局改为邮政局,并在附近设立分局。

 关于晚清邮局招牌式样,在人民邮电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中国清代邮政图集》中,有一幅四川某地的邮局招牌照片,上面只有“大清邮政局”字样,此外再无别字。1899年6月26日,时任邮政总办阿里嗣签发了第23号《邮政通令》,共有十二条,其中第三条对各地邮局开设租房、签订租约时使用名称、各局统一悬挂局牌式样等均有详细规定:

 租用局房,首先考虑的应是庙宇,因为在庙宇中,每月仅支付几两银子就可租用整个院子和六至十间局房。没有庙宇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店铺。邮局要建在城镇中心,但在某些邮差须日夜赶班的邮路上……各局签订租约要一律用“大清邮政局”这一名称。租约中要写进“租银不欠,只许客辞主,不准主辞客”这样的词句。租约抄件要寄送邮政总办。各局要悬挂一块或多块局牌。局牌大小根据情况而定。式样为白底黑边,中间写“大清邮政局”五个黑字。

 关于各局所悬挂的招牌,清代北京邮政总局供事邓维屏在给下属各邮政局的通知中,有一段这样的解释:“悬挂招牌,必须视所租之房能久处否。久居之所,可按门口之大小做成合式之牌;若暂居之处,即做四尺或五尺长白底黑字,上书‘大清邮政局’字样之立牌,挂于门外,因此项牌若迁移他处仍可挂用。”

 这块出现于汉口的“大清邮政分局”招牌,上面多了一个“分”字,可能是后来添设分局时的标识所用。大清邮政开办不到二十年,腐朽的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的烽火中灰飞烟灭,大清邮政也随之寿终正寝,这块招牌亦在时代的潮流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责任编辑:Jelly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