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杨长喜:谈《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组图)

杨长喜:谈《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组图)

2017-01-11 10:3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image008.jpg

血脉 129cmX248cm纸本 2006年

二、《道德经》与中国山水画“审美论”

《道德经》的核心观点即道法自然,它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也不例外。历代画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实,在乎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法则,而“笔不周意周”则自然成为了中国画最终走向写意的又一精神基础。此后中国画不断追求的弦外之音,笔外之韵和“气韵生动”的这种虚灵精神,文人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意向,都在不自觉地体现这些概念。在色彩观念上,道家主张“玄”即墨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玄”的理论,与“道”或“有”、“无”相当,可以认为,道家立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对极其单纯而又深不可测的黑色十分钟爱,《老子》中又说:“五色令人盲”,这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给后人树立了一种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玄”与“素”,“质”与“朴”成了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部分,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画山水审美标准的建立。



责任编辑:Jelly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