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故宫文物的价值不在修复 而在传承

故宫文物的价值不在修复 而在传承

2017-01-16 14:35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孔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现场。裱画师徐建华师傅站在缓慢移动的游客长队里。没人认出他,但顶着烈日排队6个小时看展的人,为的是看一眼他修过的文物。

也在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声不响地火了,像徐建华这样隐在故宫书画藏品背后的无名修复师,首次以影像形式向公众讲述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日常生活。今年,他们的手艺与心念延展到文字中,作家绿妖“随”上了西三所——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里那种“狼烟滚滚的外面的人所没有的悠长节奏”,像搓命纸一样“搓”出了一本书。

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师父的师父,是古代“士农工商”的“工”。师徒制代代传承,磨了千百年的手艺从老一代的手上活到下一代人的手上。这个过程内含传奇性,其缓慢、执著,“不合时宜”与难以道出,在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数字化、机械化的冲突中,成就着工匠对当代大众的吸引力。仅感慨“从前慢”是不够的,在绿妖的牵引中,“我”的价值与慢的层理都缓缓展现。

无我世界

自我经过千锤百炼融进千年文物中

记者:在修复师的口述及严明的摄影作品中,工具格外动人。对修复师来说,它是既亲近又需恭敬待之的物。

绿妖: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他们的工具。我的朋友,《世间的盐》作者高军把孩子送去学木匠,几个月后,匠人严肃地单独跟他说:“孩子学得还不错,你有没有真的想让他干这个?真的想让他做木匠,我就要教他磨刀了。”后事不知如何。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对匠人而言,磨刀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你连工具都没有掌握,就没有入门,我可以陪你玩;但你真要入门,我就要收你为徒,教你磨刀。在西三所,裱画师的刷子挂在墙上,就像音乐符号一样,非常好看。学徒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工具、维持工具的整洁。这是在创造一种仪式感,从磨刀开始,进入这一行。

记者:你也写到那些抓人的行话,例如把眼睛“随”上,把颜色跟两边“随”;人要和工作“对上话”。如何理解“对上话”?

绿妖:“对上话”,就是你用心了,而不只是在用手跟它对接。我听到这句话也觉得很惊艳。工匠流传下来的那些话都是大实话,不会教人怎么取巧。铜器室的王有亮师傅1983年进入故宫,师父赵振茂是故宫第一代青铜器修复大师,1949年后很多文物是他们那一代人修的,其中包括国宝、我们国家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他说老一辈师傅从不说修过什么的,即便说,也是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告诉徒弟怎么修——“你要有认知”。这话很动人,工匠的风范呼之欲出。

记者:但当人们看到“马踏飞燕”和故宫文物,不太会想到其后站着一群修复师,也习惯了把这种无名当做理所应当。

绿妖:对,在你的知识背景里,他们是被湮灭的一群人。这就是工匠的世界,一个无我的世界。我们常会执著地说“这是我的”,而匠人不在乎文物上面有没有自己的名字,也不可能在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文物上写上“某某修”。他们的“我”在更广阔的意义和范畴里实现。修过的东西会再流传一千年,他们不用对着很多人呼喊“我”,因为自我已经在文物修复中经过千锤百炼,融进历史之中。

记者:有种理解是做手艺活的工匠和艺术家,在思想、艺术创造层面有高下之分,这是否是一种偏见?

绿妖:我的一个朋友总抱怨逛街买不到给普通身材女人的衣服。在我们国家设计师是有名字的,但谁听过打版师?再大的设计师也需要打版师将平面设计变成立体的衣服。国内的打版师默默无闻,但在日本,打版师受尊敬也有比较高的收入。艺术家是花朵,花朵下面要有土壤和枝干。我们现在对土壤和枝干漠不关心,只关注花,有点头重脚轻。日本对工匠文化的整理和发掘都更完整、扎实。民艺家柳宗悦、柳宗理关于工艺文化的理论影响流传至今,无印良品的设计美仍在继承日本几百年前的美学文化,不绚烂,但舒服,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说的阴翳礼赞和柳宗悦整理的文化精髓都在里面。日本有很多工坊是家族传承,传了几百年,而我们现在很多手艺已经断代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