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故宫文物的价值不在修复 而在传承

故宫文物的价值不在修复 而在传承

2017-01-16 14:35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孔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不说破的师徒制

等你经历枯燥后豁然开朗

记者:与工匠有关的一个词“匠气”,在强调创造力的语境下常带些贬义。但工匠传艺又需要灵气,徒弟通常要在师父身边站个三五年慢慢领悟。

绿妖:修复师当然需要灵气。木器室屈峰和漆器室闵俊嵘两个年轻人很有代表性。他们都是中央美院毕业,受的是艺术家式的教育。尤其是屈峰,进故宫后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刚来的时候,他对着这些文物想:这什么东西,怎么这么丑?我能不能把它改得好一点?

闵俊嵘上学的时候也觉得清代的工艺“丑”——太繁复了,但进故宫后看到这些文物,就意识到先追上清代工匠的工艺水平再说话,已经把自己放到了工匠的心态了。

记者:新老修复师的口述,读起来在年代感和沉淀感上不同。年轻一代的修复师选择了这种传统,这种和快节奏的同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要如何去适应或者找到工匠心态?

绿妖:屈峰有艺术家的性格,他修文物,也修理自己,要把锋芒减一些。他的工作室里有王小波的雕像,还有一个很胖的苏东坡像,这都是他内心的外化。纪录片剧组的人和这些年轻人沟通得更久,他们告诉我,进故宫十年的人和年轻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所以裱画师单嘉玖说,新人刚进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宫里的节奏,因此学徒制的基本功不仅在练习腕力,也在练习心态。

记者:在现代雇佣制度下,故宫里的师徒制在形式上体现为三年制工作合同,但修复师心理认同的还是长期的技艺传承传统。今年相声界师徒之争引发大众关于现代社会是否适用师徒制的讨论。你怎么看故宫里的师徒制?

绿妖:进入现代社会后,学生都是学院制培养出来的,对师徒制不太了解,再加上一些社会事件的影响,大家会觉得这种方式是不是应该早就淘汰了?但在心传口授的手工行业,师徒制还是必要的传承方式。比如裱画室新人可能要花三个月去挑宣纸上的小煤渣小草棍,一打纸一百页,挑完了,反过来再挑另一面。乍看,这不是师父欺负徒弟?其实这种方法第一在练腕力,练对刀的掌握力度,第二是在修心,有心态了,才具备再往下学习的可能性。传统师徒制有很多训练项目其实很“科学”。每段时间有一个训练项目,但不给你挑明;每项训练都有两种以上的含义,比如基本功、修心、练意志。

记者:既然训练是科学的,但为何就是不说破?

绿妖: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让你自己领悟。没有这个悟性,徒弟可能会觉得师父在欺负人;但进入状态后,专注力出来了,悟性上来了,你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灌输式地告诉你,你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另一种不会告诉你,等你自己经过枯燥无聊的过程豁然开朗,你全身心地拥抱了这件事情。

记者:从师徒制的角度,我们反倒能更好地理解修复师的“灵气”,或重新理解“匠气”这个词。悟道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微妙过程。

绿妖:学院制是到点了,肯定有一个老师过来。但师徒制中,很多师父不善言谈,不见得给你说很多理论。于是师徒制发展出了另一种方式,徒弟要跟着师父求学问道。如果你不主动,可能一年都学不到什么。比如在故宫里跟师父学徒,早上徒弟把桌子擦好、水打好,尤其是把师父的刀磨好,师父会觉得这个徒弟上进有悟性。技艺是一代一代传承的,它要怎么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其实还是要靠人与人的交流。

记者:文保科技部即将搬离西三所迁到新楼;五年内,吐故纳新也会使年轻一代占据修复师群体的三分之一。在你看来,这群年轻人会给文保科技部带来新的气质吗?

绿妖:传承就是这样,我相信王津师傅跟他的师父也会有差别,因为人的视野和参照系不一样了。但这些修复师告诉我,当下和清代宫廷的修复技艺、理念区别不大,只是工具、材料有差。文物的修复领域对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用很慎重。毕竟,他们的参照系很长,50年在他们看来都非常短暂。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