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詹姆斯特瑞尔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亮相龙美术馆(组图)

詹姆斯特瑞尔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亮相龙美术馆(组图)

2017-01-20 02:17 文章来源:新浪  作者:文夏白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开馆首展

对于刚面向公众的新美术馆而言,开馆的首展往往会成为公众印象的出发点,美术馆行业的核心客户一为业内人士如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以及其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另外,则是各种五花八门,差异化极大的一般公众。当然,如果真正意义的独立主体的美术馆,那么投资人和其他的美术馆资金来源提供人则是运营层面的核心用户了。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美术馆需要考虑其运营系统的规划是否能够维持美术馆的长期可持续性,从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等综合层面提供客户优质的产品。

在美术馆的这三个群体客户中,有买大单的,有买小单的,也有只出力的和只出面的。投资人投资的金额一般占到较大的比重,这个是属于买大单;一般公众的会员费、门票费以及衍生品购买等之类的消费类支出,属于买小单了;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以及艺术媒体等其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名义上提供支持,或者资源置换与购买,这种属于只出面的;另外,不少美术馆都会对外征集美术馆日常以及特殊时期需要的志愿者,志愿者多不拿或拿较低报酬也有使用其他实物回报的形式为美术馆提供需要的劳动服务的,这种属于只出力的。首展的选择复杂性就在于其需要同时面对这四种各不相同的客户,而非如同日常小型展览或一些实验项目的特色性,因而,开馆首展往往规模较大,当然由于不少美术馆的投资人属性,难免会做一些恨不得全部身家都交代出来,像炫耀一样的大牌拼凑展,这种暴发户心理类型的展览往往成为这种美术馆之后运营阶段展览的负担,冤大头的属性也从此在业内人士这一部分客户的心理留下深刻印象,最终多以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而收场。另外,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引进展、主题设定的呈现展以及征集性的互动展都可选择,各有利弊,还得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选择,毕竟美术馆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有运营团队和投资人知晓。而对于不同客户而言,他们之间就如同微信自媒体的阅读者和广告投放者关系一般,观众和粉丝是一类的,而投资人与业内人士与广告甲方的关系相近。

日常运营

在开馆首展之后,往往会有几个月的磨合期,不论是团队面临的新的工作状态,还是随时可能来临的资金压力问题,以及展览中可能突发的各种问题。不少美术馆可能在开馆首展时会请外援,影响力甚是有些大的知名策展人们在花了大成本热闹了一场之后,接下盘子的就会是长期要运营美术馆馆体的工作人员,这是不少民营美术馆的做法,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赚来的就连吆喝声中都有些是鄙夷。

不少美术馆的运营是处在一种无计划的、随机的、不稳定的状况下的,展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作为主体产品的展览无法确定,其背后的其他相关行为也就更是如此了。这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决策者的美术馆运营预期的,不少投资人把美术馆的商业性预期作了过于理想化的设想,也或者是投资人主营产业的收支变化等,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主要依存于口头承诺的资金支持的美术馆,在运营商举步维艰。更不用提持续性和专业性了。

不少美术馆在筹备阶段,可能因为外援策展人,而忽略了美术馆运营的纵向与横向考虑,毕竟做策展人是一回事,而做美术馆考虑的可就要多得多了。整体的运营是配套产品要基于核心产品的完善,开发并将美术馆的展览这一产品的价值最大化。那么一个展览的教育附加、衍生附加、学术附加都是可以有产出的。而恰恰为一个单独的展览选择的策展人往往很难全面的考虑这些,毕竟赚完这一票估计也就跑路了,不少美术馆就是这样被玩死的。

圈内总是在展览及展馆层面有发自内心的高低评判,这种评判是建立在艺术家、批评家乃至于策展人的所谓专业评判,这种评判的标准更多是一种小范围的标准,而美术馆恰恰是一种公共性的存在,在现阶段,不玄乎、不烧钱以及中规中矩反而是最重要的,文化这件事,想着一炮而红,实在不可取,毕竟不是明星出轨,也不是网红脱衣。大多美术馆的展览如今成了开幕式当天的明星秀场,反而日常的展期中工作却容易被忽略了,须知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而言开幕式的秀是灯光绚丽的,而对美术馆来说则更需要全面把握各类客户群的需求平衡工作方向。

美术馆这个行当多的还是表面上得高档优雅、风光满面,背后却免不了鸡零狗碎,还得好好地维护美术馆里那些锅碗瓢盆。大家都见多了光鲜亮丽,之后的风吹日晒大概是都不愿意做了,那些需要落地的、对接的以及与真正的美术馆客户接触的工作反而没人做了,大家都愿意和投资人往来,毕竟人家给钱,所以说为什么初开放的美术馆像互联网创业公司呢,因为大家更多盯着的都是给钱的投资人,而投资人却希望你盯着用户。

展览的无效化趋势

艺术类的展览的功能,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大概的方向其实和人性是一般的,一为名,一为利。当然,实际可能产生的产物是复杂的,但归结到底也就这么两类。对于画廊而言,企业的市场属性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展览更好地创造了画廊销售的机会,而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促使画廊得下很多功夫去把展览的质量在各个方面都让客户满意,这种满意是消费者式的满意。

市场是好东西,但是行业多了去了,各个行业规模和模式都不一样,艺术市场其实是害怕那些有艺术情怀的人的,优胜劣汰靠市场,劣胜优汰则是靠乱七八糟的市场,不少美术馆建立并不是真正建个美术馆,好好运营,当然也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单纯,只不过企业参与的美术馆最终成了老板高兴的一场秀,这种情况实在不少,所以说情怀可以,买些喜欢的艺术品,赞助些非商业的艺术项目,都挺好的,来搅局就不太好了。由于投资人往往掌握着可以说是最大的权力,依着自己喜好瞎搞,最后烂摊子还得直接的执行人来收拾,事倍功半不说,放长远了整体瘫痪也不是不可能,毕竟连锁反应这东西谁也说不好。

盲目的优越感是很可怕的,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消费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长久的互动关系。大概是传统的词汇在当代艺术展览的圈子里不受欢迎,某天开始,艺术圈的展览伴随着哲学词汇、科技术语以及其他不想关的强拉硬扯的连上点的都拿来做了展览的名称,基本上怎么看不懂怎么来,画廊展为卖画搞点噱头,美术馆实在大可不必了,该什么展就什么展,艺术品放谁手里都玩不成航空母舰不是嘛?

对于公众看不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根源是展览没交代清楚。公众并不需要像批评家、理论家那样去对待作品,只需要对作品在最基础层次的理解,消解经验带来的观展成本,其实在策展人与艺术家沟通方案时就应考虑到,大概更多考虑的是展览看相以及卖相的问题了,到了无认知前提的观众也就忽略掉了。而这种结果也导致公共教育的活动在美术馆中愈来愈偏娱乐化,大体还是展览在出发时的取舍并不取决于整体计划的完善,而是多拍脑袋决定的,虽然美术馆的性质可以分得很细,政府扶持的、民营的、高校的之类等,然而在运营的问题上,却几乎依然停留在行政化办公的老路子上,市场和产品的思维极其匮乏,更不要谈客户的处理。说这些年电影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是观众的纵容,而艺术展览这一产品却压根就没形成这种观众是纵容还是严厉的评价体系,多在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自言自语的封闭状态下孤芳自赏。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