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艺术家与三分天下
不可否认,虽然美术馆的产品即艺术展览的市场性在当下环境基本是有一家做了的就能矮子里边拔将军,但是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市场性却还发展得不错,所谓不错指的是这种自由市场的优胜劣汰在这个领域形成了等级效应。这种市场评估性的价值观并未能产生一种健全的模式来与学术合作,学术倒成为了一种被用于资本购买的产品用以增加艺术作品的价值。
这种市场导向也在产品其他营利开发层面难免地波及到了艺术展览的定位,不少美术馆的展览越来越千篇一律,走穴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混口饭吃无可厚非,迫于无奈的投资人喜好,追热点,追名气,追价格,追头衔等,这些都是造成如此现象的因素。
市场与行政管理两个层面催生出了两个体系的权威艺术家阶层,从上往下的是一者以庙堂左右流窜市场前后,另一者则是价格之高低瓜分资本之进退,两者殊途同归罢了。不同的是一者通过政治正确与组织力量自上而下覆盖,另一者则以来资本支撑与西方影响自下而上传播。两方各有范围的垄断,因而又难免产生中间派,与政商联合体进行新组合。可以说三分艺术天下,也不过于此。这种现象也通过展览形式对外呈现,美术馆则相当于将这种现象放大并对外表达的窗口。
艺术圈在一片祥和之际,艺术家各有各的喜怒哀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好的场子做个展览,租金都那么贵,没有背后投资人的支持,实在痛苦;被偏爱的确实也有恃无恐,像明星那样还得根据自己档期挑场子的格调,走的场子多了,也得选选地方,不能失了身份。庙堂的好画院、官方美术馆,资本的喜欢民营的几家头牌偶尔进进学院,实在不行就自己开个,反正都是花钱。情怀不转换为价格,对投资人来说必然是耍流氓的,天价的局偶尔也得做做,没做好做太快就当买个教训,总归可以挑来做的还是挺多的。还有专门攒局的,博览会、青年奖项等名头,也是各自谋划将机构和艺术家吸纳进体系。通过这种种模式,每个艺术家也就有了自己的归属,真好,一片祥和。高大上的巨大美术馆空间也因此得到了利用,民众参与了活动,观看了艺术品,提高了修养,陶冶了情操,文化艺术事业不可限量,形势大好。
想来美术馆、展览与艺术家在这种生态下,必然是强强联系,各自为阵顺便划分势力范围,最后带动祖国文化艺术发展,会达到一种前所未见的新高度的,老百姓们大概还真是会因此而感受到艺术滋润的幸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