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春拍翰海《致冯国璋大总统信札》十七通等各家信札二十余通,成交于5.5万元
1995秋拍翰海《何绍基新书信札》册页,成交于9.35万元
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帖”,一般也被认为属于便条、题签的性质,因此也常包括在信札范围之内。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乾隆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
拍卖场上的信札概念除了书信,常常还包括便条、题签、抄录等。
2000年嘉德公司拍卖的怀素《食鱼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2010年嘉德秋拍中以3.08亿元成交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只有41个字,以平均每个字700多万元成为史上最贵的单个汉字;2013年9月刘益谦从纽约蘇富比花5500多万元买回的苏轼《功甫帖》是只有9个字的便条;2016年嘉德春拍中2.08亿元拍卖成交的曾巩《局事帖》,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宝,这都属于古代信札的范畴。
三、什么样的信札值得收藏?
一般来说,只有名人信札才有市场上的意义。这个名人一般是指当今或过往的政府官员、文人墨客、书法绘画艺术家、演艺明星等。越是影响力大的人,越是在历史社会多个方面呈现影响力的人,其信札墨迹,就会受到越多的追捧。从收藏角度看,作者名头越大、历史地位越高,信札存世量越稀有,其价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