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内地拍行在香港 过得怎么样(组图)

内地拍行在香港 过得怎么样(组图)

2017-02-22 12:16 文章来源:艺术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董国强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海内外拍卖行的同场竞技促进行业发展

——访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

《艺术市场》:2013年本刊曾专访过您,问及匡时拍卖是否有进军香港计划,当时您表示:“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目前看,时机并不成熟,匡时还不具备同时在两个战场双线作战而且皆保证成功的能力。”经过多年的酝酿与发展,2016年匡时在香港举槌拍卖。现在看,您当时所说的“时机”成熟了?

董国强:我们考虑在香港设立拍卖公司确实也有几年的时间了,2016年正是匡时成立10周年,我们在整体规划上也需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香港的征集与北京相比其实差不多,过去我们也经常在香港征集,现在是受制于海关政策的限制,而匡时香港的设立便回避了这个问题,业务开展也更加便利。同时,这些年我们在海外市场有了一定积累,匡时的品牌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得到许多藏家的认可。通过香港拍卖,我相信会有更多藏家、买家进一步认识匡时、相信匡时。我们希望能够在香港站稳脚跟,让认可的范围更加广泛扩大匡时的品牌影响力,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加大香港拍卖的扶持力度,无论是经营还是宣传方面。

《艺术市场》:事实上,追溯起来,早在2009年匡时便在香港注册分公司,成为驻港的办事处,并曾与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合作举办了一场联合拍卖会。这次匡时独立在港进行的拍卖首秀业绩,您是否满意?

董国强:作为匡时拍卖进军香港市场的首次亮相,此次匡时香港主打“量少而精”,分别设立三个“集瑞”专场,包括39件中国近现代书画、53件中国古董珍玩、13件现当代艺术品。此次拍卖总成交额逾2.06亿港元,成交率达到75%,其中,中国书画专场取得“白手套”佳绩,为此次匡时香港首场亮相打出一张好牌。对于这次的总体拍卖成绩我们还是比较满意,整体和之前预估的相差无几。

《艺术市场》:能否结合各板块的具体表现谈谈首拍的收获,以及未来如何调整?

董国强:就3个板块而言,瓷杂的表现应该说最好,这也与我们拍品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书画专场也取得了“白手套”佳绩,专场中因为都是近现代的作品,拍品数量少,我们的估价也相对低一些,所以情况整体也不错,其中齐白石的《大寿多子图》和《岁朝图》是两件过千万元的书画作品。另外,油画板块表现相对不足,这和大的市场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此次拍卖的瓷杂部分,拍品征集得到了香港、台湾老一辈大藏家的支持,很多标的有10到20多年的拍卖记录,或者有国外展出的记录和藏家收藏记录,流传有序、来源清晰的拍品还是更受客户的青睐,其最终成交价格也自然理想。比如,乾隆天蓝釉六方瓶在民国时期就有著录,来源清晰,之前从未在拍场上露面,1400万港元的落槌价其实比预想的略低,因为这是匡时香港的首拍,我们与客户的积累还需要时间。整体而言,市场还是认可生货,硬通货才是真理。而瓷器也是我们此次拍卖的主打板块,在预展时便被诸多藏家所关注,所以最终取得佳绩也在意料之中。

油画板块在首拍中表现得相对薄弱,这与整体市场大势有关系。当然,我们在该板块准备的规模也小,没能更好地吸引业内该方向藏家的关注,这也是我们下一次需要调整的。另一方面,初次进入香港,我们的现代当部门的团队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所以也急需打造一支香港团队。同时,参与我们香港首拍的藏家大部分是老面孔,注意力都集中在书画和瓷器上,现当代的买家还是缺乏,可以说,整体现当代艺术市场还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