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坤《入境》之三 纸本 水墨 90×186cm
2015有业内人士指出,前期新水墨市场的繁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繁荣。这种不真实,就是流动性过快,而且主要是在行业内流动。这3年里的不断增长大都是画廊之间的换手交易,真正的收藏家还没有进场,市场已经出现冷却;大批量作品都存在机构手里,这是不太健康的生态。与此同时,市场繁荣时泥沙俱下,使白菜卖出了黄金价。新水墨没有市场价值的基础,容易被资本认可,快速形成流动性的形态。但虚假繁荣之后,市场冷却也是必然结果。
市场先行,倒逼学术
2016年,新水墨市场趋于平缓,原来的浮躁气氛逐渐散去,艺术家不再疲于应付扎堆式的展览和订单,开始沉下心来创作,展览的品质也有大幅提升,比如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杏坛美术馆举办的“水墨新浪”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都对当代水墨的发展线索进行了具体的梳理。
201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呈现了工笔画在30年间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从整个展陈和布局来看,新水墨新工笔的比重开始在官方体系的展览中崭露头角。比如,新水墨代表艺术家刘庆和成为本次展览提名委员,主厅呈现了徐累、徐华翎的作品,曾健勇、王煜、朱小坤等更侧重水墨的艺术家参展,体现出展览对多种艺术可能的包容性,学术论坛和研究也在进一步夯实这一板块的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