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物》展览现场
《无非物》展览现场
记者:您之前和很多大牌艺术家,包括很多亚洲艺术家也合作过,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讲,如果介入到一个东方语境下的艺术家或者艺术门类的展览策划,您是如何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Adrian:坦率的讲,没有任何区别。但跟不同艺术家合作的时候,我会调整一下思路和看待问题的标准。我会做一些很细致的研究,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文化比较敏感的,我会先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到底是怎么样,然后再来看这个艺术家。比如这次展览中有两件作品是水墨画,王剑之前是学水墨的,这是可以跟所谓的传统或者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同时你要特别小心,不要过分地来渲染这些东西,因为过分的渲染会把它放到一个框框里面,贴上一个标签,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如果看我们现在展出的这些作品,如果观众不看艺术家的名字,他们很难判断这是中国艺术家还是外国艺术家,因为展览呈现的就是非常国际化的艺术。
王剑:我不希望刻意贴上某个类型的标签,以前画水墨,后来离开新水墨或者传统水墨进行这样的创作,也是因为这一原因,就是不希望陷入这样一个特别有特点的材料中。
记者:我看了展览作品,主要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作品以几个以地名为主,比如环铁系列、江南系列,以地理名词命名作品,你在创作时是怎么想的?
王剑:我觉得名字对观众是一个误导,哪怕“无题”也一样。实际上,有时候你试图取一个名字的时候,有可能会领到一个错误的地方,所以我尽可能不让名字和作品产生接连。美国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名字叫《沙丁鱼》,但那首诗跟沙丁鱼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初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往往不一定有直接性的联系。另外,这些地名有一个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感觉,可能我不是老在一个地方,不断移动的状态是我的一种常态。一种不稳定或者动态的方式,我所有作品的根源来自于这样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对于现实的观察,或者在互动撞击的过程中,产生了这些作品。不管摄影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来自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因为有时候它不是一种常态。比如我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一个意外情况,然后拍了一张照片,肯定不是日常情况。之前我没有特别重视摄影,但是它非常真实地记录我现实状态的一种方式。在不同地方,在不同环境下拍的,我的状态会很真实的显露出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关系太过具体,我需要超越这种具体,但是因为现实情况如此,没有办法特别主观的去改变照片,但是可以简化绘画。另外,可能是在动态的环境里,我可以获得非常直觉的一种感受,我需要把它存在我心里或者脑子里,因为我到画室里后,这些东西都不需要了,在长时间的捶打之后,我已经随心所欲而不会离开这样一个范围。我画画的时候处于非常放空的状态,什么都不需要,我希望它越直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