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张献忠沉银考古首期收官 下半年寻找沉船(组图)

张献忠沉银考古首期收官 下半年寻找沉船(组图)

2017-04-13 10:17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周卫荣:“匠 黎明”,也就是说这个银锭是在一个叫黎明的银匠铺里铸造的,就是这个意思;黎明,就是这个银铺的头,或者叫做负责人。

从铸造工艺上看,这7块银锭正面依稀可见水波一样的纹路,底部则布满了蜂窝一样的孔洞。专家介绍,这恰恰是判定银锭成色、纯度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准。

周卫荣:浇铸过程中,白银凝固释放气体,形成的孔洞叫蜂窝,在底部;它的表面会形成丝纹,表明银锭成色比较高,如果说掺杂了10%的铜,肯定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专家介绍,这些50两的银锭应为官银。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银锭的最大制式为50两,其重量约为现在的1900克左右。民间或个人持有使用的多为10两以下的碎银。

周卫荣:一两纹银可以买到几百斤大米,在当时两口之家,一年的粮食差不多了。所以它的购买力是非常大的。金银万万五,买到成都府是不成问题的。

自张献忠江口沉银后,川蜀一带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彰显着张献忠沉银的巨大数量。但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禁止采矿,明代自产的白银数量相对有限。

周卫荣:明代后期是白银使用和白银储备最高的。主要是通过全球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大约从隆庆开关到明末,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到中国的白银要超过1万万两,也就是一亿两。

出水文物数量多 增加文保难度

从去年年底开始,张献忠沉银考古发掘已经持续进行了五个多月,出水文物近2万件,大量待修复的文物增加了文保工作的难度。

长时间在水底的挤压和浸泡,很多出水文物都有沉积物附着和变形的情况出现,需要在现场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性地保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任俊峰:现在就这枚银锭来说,我们现在肉眼看到的,这一块不属于银锭本身,应该就是在河床里边长时间挤压,可能和周边的一些环境融在一块,然后形成了一个银锭上的附结物,有鹅卵石或砂石凝结的话硬度可能会比银的硬度要高,我们如果用硬度高于银的东西来进行清理的话很可能会划伤它,然我们得非常非常小心。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文物保护人员首先会用一些试剂,对金银锭表面的附着物进行软化,然后用棉签蘸水反复擦拭,一层一层地把不属于文物本体的附着物剥离下来。在对文物表面进行清理以后,工作人员在一些金银器物上发现有很多无法清除的斑点。

任俊峰:现在我们凭肉眼可以看到的一些斑驳的颜色,或者是一些黑色的东西,我们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影响到它本体安全、稳定的,我们可能会进行清理。不影响它本身的稳定,那就不一定进行清理,当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持文物的原状,保持文物的历史沧桑感。

工作人员介绍,通常一件文物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完成清理工作,清理之后,文物会被送入实验室,进一步进行修复和整形,海量的文物增加了文保工作的难度。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