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局部
画树先以淡墨皴树身,再趁湿施勾勒,则“树必奇古”。松针先注入含水量大的底色,然后以墨线皴出树枝的劲挺,墨线略渗入底色,形成润的效果。他更注重追求色调的和谐与充足的水分。画鹰高度形似,在结构上紧而又紧,但画树枝的笔线却是自如的,举重若轻,绝不板结僵硬。通过虚实、粗细、浓淡、枯润、轻重等变化消解了单纯的轮廓线,使外轮廓与体面融为一体,既描述形又表现了体面,既有笔又有墨,这种富有个性的笔墨表现形式更能体现出徐悲鸿追求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
徐悲鸿一向主张艺术家应具“寥廓胸襟”、“峻极至德”,他的艺术信仰与该作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完全吻合。天地的冲融博大,造就强者,丹青的造化神奇,造就了悲鸿。观《松鹰图》,感受悲鸿先生在艺术界的寥廓胸襟,以及在艺术求索上的峻极至德,真人如其画,画应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