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北大哲学系一年级学生远足合影于长城脚下
左三为柯树平
这15通信札,和《熊十力全集》的同类信件一样,都没有注明写信年份。根据内容初步判断,绝大多数信函写于抗战后至1949年间。彼时熊十力两次入川,辗转多地,颠沛流离,生活拮据。凭着对国家、民族、人民和传统文化执着的感情,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勉力著述、讲学。可以说,这一时期,恰是熊氏哲学体系充实、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时期,也是他在国内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时期。抗战末期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已被学界公认为其思想成熟、体系完成的标志。与此同时,柯树平则随教育部由北京一迁再迁,经长沙、汉口、重庆,再由重庆迁至青木关。抗战胜利后,短暂回京,因时局变化,由京经沪、穗、渝、蓉,多次辗转。1949年12月由成都新津机场,飞抵海南三亚,经海口去台。
这组尺牍来往于纷飞战火中,纵览全部信札,仍能较为清晰地显现几条重要线索,它们事关学术史、出版史和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