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与四幅作品一同于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分别为:《月光下的煤港》(Keelmen Heaving in Coalsby Moonlight;现藏于华盛顿国家艺廊);《从安康圣母大殿门廊眺望威尼斯》(Venice, from the Porch ofMadonna dellaSalut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海斯廷外海捕鱼》(Line Fishing off Hastings;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及《国会大火》(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andCommons;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州)。然而,五幅展品中,以《埃伦布赖特施泰因》最得大众喜爱,亦最受评论家赞赏。英国周刊《旁观者》记者称之为「对自由得胜的标志作非凡出色的致敬」,而《泰晤士报》则称其「用色澎湃有力,色调间的调和可称绝妙,当今艺坛无人能出其右」。
画作主题
透纳此画不但描绘了恢弘景致,更呼应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Lord Byron)的长篇叙事史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其中一段篇章。诗中,拜伦借着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抒发自身于法国革命战争后的失落觉醒与忧郁之情。然而,对泰纳而言,要塞具有正面意义,象征和平最终熄灭了战火,要塞遗址在背景中已见模糊,几乎消失于朦胧日光中,成为莱茵河上及穆莎河谷(Moselle valleys)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映衬。
《埃伦布赖特施泰因》中的一片胜景除了赏心悦目以外,其深意更直指人心。透纳的艺术才华独一无二,饶富层次,在此作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