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图)

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图)

2017-05-08 13:48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研究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沃尔夫辛辣地讽刺说,在艺术家被时尚圈挑选并最终与有钱人“圆房”的过程中,大众从头到尾都不知情。与电影、流行音乐等大众文艺作品相比,这些他们似懂非懂的艺术品的价值完全不是由他们来确定的,“不管博物馆年度报告中观众数目如何的辉煌,不管有多少学生参观、旅游团访、举家出游、外加几个零星的知识分子掺杂其间,公众实在只是一帮伸长了脖子傻看热闹的观光客或追星族而已。公众只是在人家‘圆房’完事后得到一纸通告罢了”。然而,这些作品不仅老百姓看不懂,连文化炒作一族也看不懂,因此就需要有艺术理论对作品加以解释,无论这一解释是否成立,只需要有几句解释就够了。这本书的标题“画出来的词语”,实际上是指画出来的理论,也即,一幅画如果没有理论解释,人们就看不懂。沃尔夫写这书时,已经出现了概念艺术和空白画布这类创作,假如没有理论解释,它们就成了令观众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沃尔夫的笔调虽然过于调侃,却道出了当代艺术的两个事实:第一,前卫艺术与基于大众模式的流行艺术不同,它的价值是由少数人决定的,按照沃尔夫统计,能够决定艺术品价值的时尚界人士全球也不过万余人,而且只局限于纽约、巴黎、伦敦、柏林等城市;第二,前卫艺术所体现的以文化吉普赛人为基调的价值观,与接受这些艺术的时尚圈、富豪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一点与古代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在19世纪之前,欧洲艺术基本上都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其创作服从上流社会的价值观。19世纪以后形成了艺术自律的想法,到了20世纪初则出现了挑战中产阶级价值观、甚至反资本主义的前卫艺术思潮。沃尔夫的这本书,描写了二战后前卫艺术被资本主义收编和体制化的过程。事实上,印象派、后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在一战后即开始形成市场,只不过受战争影响而延缓了这一市场化的进程。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村上隆到纽约时,他所看到的也还差不多是沃尔夫所描述的那种景象。“日本战前的美术,是贵族专属的事物……但是战后民主主义的世界,却被认定为‘美术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东西’。但是欧美的美术,并不是可以平等享受的东西。美术是一种异常花钱的消遣。欧美的美术是和阶级一起形成的,因为这样资金投入美术界,使其活性化,而存活到现在”,“在美国的富裕阶层里,会因为购买高评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获得尊敬,并被认为是‘成功者’”,与此同时,受退税政策的鼓励,成功者还会回馈社会,将艺术品捐赠给美术馆。在这种制度下,美术馆、艺术杂志、双年展等非赢利性平台所确立的学术标准,同时也被转化为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等商业平台的价值标准,艺术家在满足学术标准的评估的同时,还得经受市场的检测。村上隆说,“如果‘艺术作品’卖不出去,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就不会受到肯定”,而顶尖艺术家的作品,则需要同时满足富豪们对“世上唯一的东西”的渴望,才能成为业界最成功的作品。

英国商学教授唐·汤普森在其畅销书《疯狂经济学:让一条鲨鱼身价过亿的学问》中,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近距离观察了当代艺术的生态结构,对以达明安·赫斯特价值1200万美元的鲨鱼标本为代表的天价艺术现象,进行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据唐·汤普森观察,与大众消费市场相比,当代艺术市场只是一个小众消费市场,“全世界当代艺术品的年交易额约为180亿美元。这个金额听起来很庞大,但其实不过是耐克或苹果电脑一家公司的全球营业额,或者是迪斯尼乐园半年的全球营业额”。能够进入这个市场的,绝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特别是知名拍卖场中的那些天价艺术品,基本上只向世界前1%最富人口(私人收藏)、大型基金会(美术馆收藏)和财团(企业收藏)开放。在这套制度中,当代艺术有点像高水平的职业竞技,充当裁判的都是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在艺术家的遴选和艺术品的定价过程中,名牌美术馆、名牌拍卖行、名牌画廊、名牌收藏家、名牌双年展和艺博会、名牌艺术媒体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当代艺术很难被普通观众看懂,所以有钱的收藏家和投资客往往更相信他们的耳朵而不是眼睛,他们依赖于上述这些有良好声誉的品牌机构,购买有价值而且安全的作品。所谓安全的作品,指能保值升值的作品,即也被精英文化圈看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