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

2017-06-13 08:59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者:吕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曹植是一个大才子,其才华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广为人知。《曹植传》称他“年十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其三十一岁时写就的《洛神赋》,以区区九百字,把一位诗人和洛水女神的爱恨怨愁描绘得如梦如幻、淋漓尽致,以至于千秋传诵。

如此一个才子,何以在刚过不惑之年就郁郁病逝?历代文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并把曹植之死归咎为其兄曹丕的嫉才妒能上。其实,客观评价曹植英年早逝的原因,其自身因素是决定性的。曹植有文才,但当时的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干才,是能够继承曹操统一大业、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管理人才。而在曹操诸子之中,具备这样能力的非曹丕莫属。曹植即使有继承王位的想法,也根本竞争不过曹丕。何况曹植要想从政,就必须遵守规矩,接受朝廷的约束,但他在这方面恰恰弱智。

曹植的悲哀,不仅在于其政治上的低能,还在于他始终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动不动干政议政,指东画西,甚至“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如此一来,怎能不触犯朝廷大忌。

曹植生前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一迁再迁,越迁离国都越远,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但是他回归国都、再进朝廷的理想却始终没有破灭。所以,在他决定依鱼山为墓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墓向设计为坐东朝西,而不是一般人那样坐北朝南。他把墓葬面向西方,就是要面向自己的国都,面向魂牵梦绕的洛神之洲。

曹植错在他的任性而行,但其饮酒不节也实属不该。早年,他曾以才华博得曹操的喜爱,曹操认为他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甚至有意废长立幼,欲在政治大业上委以重任。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他曾渴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更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然而这一切,却因他的“饮酒不节”而付之东流。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植与杨修醉酒后乘车行驶道中,私开司马门。曹操得知此事后大怒,将负责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不久后,杨修也被杀。为警告曹植,曹操下令禁止诸侯与外人交结往来。这件事,使得曹植渐趋失宠,政治前途变得渺茫。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在襄樊,曹操决定以曹植为南中郎将去营救曹仁。但是,曹植因为醉酒不能受命,让曹操深感失望。曹操派遣曹植去襄樊营救曹仁本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曹操希望以文采见称的曹植获得军功,但曹植因为醉酒而辜负了曹操的期望。自此,曹植再也得不到重用。

公元220年,是曹植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父亲曹操逝世,兄长曹丕继位。曹植失去了庇护,他由父王的宠儿变为时时处处受到监视的皇帝的政敌,由“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公子成为“颇有忧生之叹”的罪臣。

在当时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件陶耳杯或许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他借酒广交才俊人士,借酒倾诉离愁别恨。酒为他带来了豪气和才情,使其创作了许多“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然而,酒也带给了他诸多麻烦,葬送了他的政治生涯,更使他在后半生过着“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生活。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和药用开始的。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犹如今人煮菜汤,故有茗菜的说法。《晏子春秋》有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系后人收集晏子遗事写成的,是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吃糙米饭,烧三种禽鸟、五种蛋以及茶菜为食。

这种原始的用茶方式,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遗留。现今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当地的基诺族人仍有以茶为菜的习惯,他们外出打猎或劳动时,带上几节竹筒饭,饿时在野外生火,采集一些鲜茶叶,揉碎后并所带干粮和食盐置于竹筒中,引山泉水煮之,即可食用。另外,在湖南省的桃源县,当地农民有将茶汁和果仁、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碾碎后熬汤喝的习惯,名之“擂茶”,亦是以茶为羹的遗风。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食茶之初无定器。作为食器的釜、罐,作为酒器的碗、耳杯等都能被当做茶器来使用。

酒让人狂,茶使人静。倘若子建少饮些酒,多饮些茶,或许会是另一种人生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