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瓦尔多·达利 毕加索在二十一世纪的画像
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的苏育贤创作了《花山墙》,为一件涉猎宗教、死亡、虚实等不同层面的录像作品,使用了纸扎文化的元素与象征意涵。
《花山墙》一名源自于台湾建筑的山墙,是侧屋身连结屋顶的山形墙面,其功能为承重、通风以及防火,而在引进了西式的立面山墙结构,逐而转变为仅剩装饰性的用途,此由实至虚的功能转换启发了这个作品。几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个作品里汇集到了一起。作品中材料有着多种的可能性和开放性。艺术家也讲我们对材料的想象远不及现实更复杂丰富。
这些艺术家有意无意的都与阿尔坎博托的作品发生着联系,都在这一形式下增加了新的方法,给观者所呈现的非常不同。这有些类似在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中所强调的师承关系,后人在前人的笔墨里不断创新来寻找新的表现空间。
这些作品中材料的使用从单一的油画到现代出现的多媒体,在阿尔坎博托的“组合形式”下作品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多样、媒介也越来越广泛多元。于是我也开始思考,作品中的材料在有限的形式下是如何诠释主题的;作品中的材料难道只有物质的属性;艺术作品中的材料空间又都来源于何处。
在物质层面以外寻找“材料”。在社会中我们来源于哪里?“群”和“区”,“群”中比如论坛的现场、旅行团、炒房团等等有一定目的性地聚集在一起,而“区”则是我们的住宅社区、学校、大学城、商业区、省、市等以地区作为单位。同样空间可以理解为两种,第一“无形”的空间,第二“系统”的空间,无形的空间比如人际网络、因特网、微信等等,系统的空间有美术史、书法、课程、知识等。
安伯托·艾珂在《开放的作品》中称“有限的形式,无限的诠释”。依照艾柯的开放性理论,即便是被认为最无需可循的先锋艺术,也不能继续把自己从艺术的历史中独自摘出来。在他看来,“混乱”也是有形式的,“先锋”有别于传统艺术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传递信息形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