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2017-07-04 12:2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抽象”活动的心理因素

“移情”艺术活动必须是在一个适合“移情”的外物中去实现。使心理需要成为客观化的自我审美享受。“抽象”艺术心理活动的心理因素源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心理恐惧和不安感。“抽象”艺术形式的制造者没有对客观现实做理性的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没有从理性的角度去控制由于不能安身立命的心理本能不安。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过于地直觉把握而阻碍了他们的理性发展。人类对外在空间认识的拓展深度和广度越大,由此而带来的心理恐惧则愈大。这是平时无法摆脱的心理压力。因为人们每时每刻都处于这个变动不居的客观现实之中,对空间的恐惧感迫使人们去寻找能够获得解脱的途径。他们选择了艺术行为来实现这种企盼。摆脱心理恐惧感就成了“抽象”艺术活动的先决条件。故而可以看出,“抽象”艺术活动并不是理性介入的产物,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未受污染的心理本能。现代艺术作品有时使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这并不是由于创造该艺术品的人艺术技巧的缺乏,而是出现了另一种心理状态的结果。这就造就了使客观外物摆脱现实存在状态而成为必然和永恒。而主观自我则摆脱了对尘世的感知和世俗的烦恼与不安,而使心灵安息。在“抽象”艺术活动创造的艺术品中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影子,也找不到与外部世界有关联的种种生命迹象。作品的整体式样以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完全是超自然、超认识、超理性的对外部世界做出直觉把握的心理本能的外在显现。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空间的破坏和摧毁。从而摆脱外物使生命赖以生存的种种因素。在绝对的、永恒的形式中得以安身立命,使心灵获得解救,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满足。这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自我解脱。这是没有外物,只有自我。虽然外物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在“抽象”艺术作品中,又看不到它们的存在。这种由客观转化为主观的行为,是人类在纷乱不堪的外在世界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需要。只有从心理上去破坏和摧毁外界的一切存在,人类企图获得自我存在的心灵本能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越少,获得高境界解脱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远离“五浊恶世”的“离世观”与佛教修习中的“看破”“放下”的“出世观”有相似之处。“抽象”艺术活动制造的心灵栖息地,类似佛教净土修持所遵循的“大乘无量寿莊严清净平等觉经”中由阿弥陀佛愿力化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和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情形给心灵带来慰藉一样。“抽象”的艺术活动虽然是通过破坏和摧毁外在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形式,去拒绝承受外界对心理的压力,这同样能给心灵带来慰藉,同样都是通过“观想”去寻找一个适合心理需要的栖息地。他们所不同的地方是归西者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继续聆听佛、菩萨的教诲以提高心灵的感悟程度。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抽象”艺术作品的制造者则选择了“封闭独居”的 做法,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深层是脆弱的,是对现实的逃避。他们所获得的所谓的心灵慰藉和解脱也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是靠不住的,但也不是说这就是“厌世”,他们还是能够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这也不是人类艺术行为的倒退,它是古代民族对严酷的外在现实表现得无能为力所产生的恐惧与不安心理特征的回归。是一种出自对大自然畏惧的心理本能。这样的心理本能不需要通过艺术活动去追求心理愉悦,也与人的理智无关,它是一种人类自身要求的、没有任何理性判断的和理性制约的艺术行为。因而,我们在理解和判断抽象艺术作品时,就不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入手,要从制造该抽象艺术品的制造者心理状态去探寻其价值意义。遗憾的是,我们通常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习惯了用“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移情”活动表现了一种自我肯定。(沃林格《抽象与移情》)这些套话和习惯用单一的审美愉悦去判断和界定艺术品的价值。在对那些不再从审美范畴去理解的抽象艺术品时,则显得难以确定和难以把握。

责任编辑:Jelly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