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2017-07-04 12:2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画之线描是构成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内容。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线条组成的,特别在人物画中更是如此。在中国画里,线条并非以说明物体的组织结构为满足。它既能概括自然外物,融入情思意境,又具有沟通笔和意、融合情与景、统一主客观的功能。线的粗细、长短、转折、顿挫、急徐、方园、干、湿、浓、淡等变化无不用以表达不同的心理特征。不露圭角,多用以表达轻松、愉快、欢乐之情。用笔干涩、停顿过甚,表露的则是焦灼、忧虑;而用笔如“风趋电疾” “兔起鹘落”、 “纵横挥析”、“锋芒毕露”,则往往和某种强烈的激情和极大的愤怒情绪有关。线条的这些表情特征在中国画创作中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如园笔中锋的“琴弦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它们圆润,浑厚、典雅的气质被誉为 “绵里裹铁”“ 外柔内劲”如“锥划沙”如“折釵股”,妙在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画家往往用这些线条去表示某种庄重肃穆、从容不迫、娴静悠悠的情调。如武宗元“朝元仙杖图”,闫立本“历代帝王图”、韩滉“文苑图”:张宣“虢国夫人游春图”、顧宏中“韩煕载夜宴图”等优秀传统人物画作品,就是用园线条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典范;而樑楷的“简筆描”恰恰与此相反,他的“李白行吟图”只寥寥数筆,便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李白性情豪放,不畏权势、才学过人的气质;吴道子筆下的“兰叶描”能“满壁风动”而被誉为“吴带当风”。在艺术实践中线描的表情特征并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比如做为中介的“园润”、“浑厚”、“典雅”等,一旦注入画家个体主体意识,它的表情特征则在程度上和倾向性上便随之改变。“用筆”是中国画作品取得“传神”的一大难关。作品是否“气韵生动”,取决于这个难关能否突破。画家的全部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为创造一种呈现情感的艺术符号,只有这些符号与情感在结构上取得一致,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力。这时,线条本身已不再重要,它经过人的改造、加工、限制等程序而融入了主体心理特征之中。成为主客观合而为一的、具有审美趣味的形式。人们往往把创造艺术符号的能力单纯地归结为绘画技巧的熟练与否,这就没有找对问题的本质。没有谁去否定绘画技巧的娴熟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但要创造一种适合个人心理需要的艺术形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总之,“骨法用笔”如果用惯用的套话来说,“骨法用笔”是画家对原形物“生命内涵”的抽取并与自我整合,在观念中形成意象并直接通过笔法去构成可视的、具有主客观双重生命内涵的艺术形式。只有在没有任何制约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自由畅神”才有可能实现。这也绝不是简单地掌握了几种线描就可以取代的。

“骨法用笔”涉及到“笔力”的问题。“笔力”中的力,不是指拿着笔的手在那里用力。“笔力”在绘画创作中与人体内的“气”有关。“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的两大支柱。“气血”旺,则身体健康,“气血”两亏,则性命危及。“笔力”是人体“气”携带能量的外用。“心”通过“意念”去调动“气”随着“意念”的指令去做“心”想做的事情。“意念”由“心”所生。它是能量与信息的复合体。北京大学褚德萤教授在《中华传统养生的科学解读》一文中指出:“研究表明,人体的“气”具有一定的能量。通过意念的调控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因而可能纠正不正常的分子构象,使生物分子恢复正常功能”。(摘自《养生话语》张培林主编,华业出版社)。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气”通过“意念"调控到“笔法”当中,使“气”和“笔法”融合。两者融合后形成的能量流——“内力”将“意象”(“物”,“我’,合一的、超越“物”、“我”、“非物”、“非我”的“心”中图象)构建成为呈现外部存在的,有意味、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有机形式。随同“意象”的特征在“意念”的调控中诞生出轻、重、缓、急、干、湿、浓、淡,不同方向、变化多端的“笔法”。以便有效地施展为“心’’服务的功能。我们之所以要借助“内力”,是因为除了手的物理力量之外,体外没有什么力可以借用。不借助“内力”而光用手力无异于信笔涂鸦。“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郭若虚《国画见闻志》)。用笔是中国画创作的一大难关。这个难关对某些从事中国画的人来说恐怕一辈子都难以突破。原因就在于不明白中国画为何物;不明白“气”对中国画创作的价值;没有把“心力”用在艺术创作上。所以,我们不能把“心”的那点能量无休止地消耗在对外物的执著和对名利的追求上。要把“心”收回来。去营造一个有利于精神充分展开去自由畅神、清净的内心环境。去创作具有深层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需要指出的是,“气”在人体内畅通无阻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人必须排除杂念,精神松静、全身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做到。艺术活动与佛教“世间道”禅修原理有某些共同之处。“气”是看不见、摸不看的人体生命能量,它用语言也难以表叙。对一位严肃的艺术家来说,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内力”从感觉到感悟去亲见证“内力”的微妙;在不断增强学识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对“内力”的认知、把握和妙用。这里,天赋是不可或缺的。天赋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外面加持进来的。真正的天才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所谓“意志”,就是人的“凡夫心”。又称“世俗心”。无穷的“念头”带着形形色色的欲望从它那里滋生出来。通过言行去完成“意志”要达到的目的和设定的目标。受生存本能的驱驶,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或生存得更好一些又不想承受过多的负担。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把所有的智慧毫无保留地投放到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和研究之中。认为这个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值得感兴趣的,有用的。这样,人们的智慧完全是在为“意志”服务。常人中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比如那些成绩卓著的科学家们,他们虽然成绩卓著,但也算不上是天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仍然没有摆脱“意志”的控制,仍然在那里夜以继日地为“意志”忙禄着。然而,天才不同,天才是具有超常智慧的人。 他们的智慧已从“意志”的控制下逃脱了出来,他们智慧的发挥不再受“意志”的摆布。我们引用亚瑟·叔本华在《心灵咒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一书中的几段话来看天才的本质特征。“天才的认识到艺术作品的产生,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用来表现他们的天才作品的形式是最朴素,最简单的”、“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是由某一种目标或者人的主观随意发生的。他们在创作时其实受着一种本能必然性的指引。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灵光突显、迷醉狂喜的瞬间等等,其含意不是别的,正是智力暂时获得了自由,不服务于“意志”但又没有松驰下来和陷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的时候它在短时间内自发地活跃起来。这时的智力变得极为纯净”。“天才的作品可以是音乐、绘画、诗歌、哲学——他们并没有实用价值。这是天才作品的特征,它只是为了自身的存在。”(哑瑟·叔本华·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的核心与本质。人生痛苦,美的观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其代表作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视觉和色彩》、《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等。)我们应该承认天才。但不能“唯天才论。”天才只有与人的价值观取向、学识、品行修养、勤奋等因素融为一体才有可能成为天才。也仅仅是有可能。让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以常人的心理特征去看待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世界中很难逃脱“魔罗”的“纯物质主义”、“金钱万能论”等毒汁的浸害。在这个“物欲沸腾”的大锅里,不会有真正的天才出现,没有天才、哪里来的大师?那些自吹或用手段“吹化”出来的“大师”是不算数的。

责任编辑:Jelly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