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著名画家关麟英国画艺术鉴赏(组图)

2017-07-04 12:2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现象与心灵解脱之路

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移情”与“抽象”在艺术创作中是司空见惯的两种模式。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本质去界定,它们属于相互对立的两级。但有时候,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前民主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沃林格(注1)将两者分别称之为“移情冲动”“抽象冲动”。结果便塑造出所谓“具象”和“抽象”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和“绝对的、永恒的形式”。

艺术“移情”活动的心里因素

“移情”活动所依赖的客观外物的感性性质基本与主观心理需要相吻合。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内在的关联。也就是说,主观心理心能频率与相应的客观外物生命运动形式的能量频率基本同步,共震、共鸣。主客观之间相互交融,“移情”才有可能展开。“有关艺术需要的心理学——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有关风格的心理学。”“这样一种心理学应成为世界感的演化史。而且应作为与宗教演化史具有同等价值的存在。我们把世界感理解为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中,人们面对宇宙、面对外在世界的现象,察觉到自身的存在。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需要的质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存在于绝对的艺术意志之中。而且在艺术作品里,在艺术作品的风格中获得外在的显现。因此,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也就是心理需要的特征。”“每一种风格从自身心理需要来说,就表现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愉悦。”(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在研究心理特征与艺术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发现,艺术风格的演变并非艺术技巧的演变所致。艺术技巧从严格的艺术生成角度来看,它完全是从属于人的心理需要。艺术心理的变化,需要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去呈现,这种艺术形式又需要用相应的技巧去完成。技巧构建了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满足了艺术心理需要。风格只不过是艺术心理特征的结果。因而,以往诸多艺术风格的演变或消失,并非出自艺术技巧的缺失,艺术心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艺术风格的演变。

这种满足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的愉悦”与宗教活动所体现的心理活动极其相似。两者同样给心灵解脱提供了机会。如果人类的心理需要内在地转化为对艺术的追求,它便由艺术作品获得外在的显现。如果把心理需要投入到宗教领域,它便体现在某种宗教活动中。艺术与宗教仅是同一心理状态在不同方面的客观表现。人们把自我投入到一个其生命内涵与自我大致类同的外物中去,玩味自我本身,去直接表达主体的精神向往及感情追求,这是自我心理需要客观化的自我审美愉悦。艺术现象本身即源于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在艺术活动中通过审美愉悦满足了这种心理需要。这个艺术作品中的自我已不是现实中的自我,而是理想中的自我观照的自我,使自我形式化,客观化。“当我们谈论艺术家所具有的、存在于这个艺术作品之中的艺术家观念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人们应当在这个艺术作品中找到这个艺术观念本身。与此相反,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已经被投射在这个艺术作品之中去了。它已经通过某些结构特色而客观化了。”(【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此时,外物亦不是自然中的原物,而成为一种“意象”。

责任编辑:Jelly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