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画家关麟英:以梦为马 画马抒怀(组图)

画家关麟英:以梦为马 画马抒怀(组图)

2017-07-08 18:0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巴彦布鲁克的人们》136×68cm

艺术——人类心灵的万花筒

尊重自然与模仿自然

人的念头和欲望生於“心”。归结到言行,来满足人们无穷尽的心理需要。人类的艺术活动不例外地是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为。艺术品审美享受带来的精神愉悦和追求心灵解救的感受始终贯穿於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观赏艺术品的人也同样地由于对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感动而获得了与艺术家相同的审美愉悦。这样的艺术家“状物传情”的艺术活动,沃林格称其为“移情冲动”。“移情冲动”的艺术创作模式是艺术活动中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创作模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对人格(心理因素)的关照要胜过对艺术技法的注意,把“人品”视为艺术创作第一位的东西。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恽南田在其《瓯香馆画跋》里指出:“痴翁画,林壑位置,烟云之气,皆可学而至,笔外别有一种荒率苍莽之气,则非学而至也。”(痴翁,即元·黄公望,大痴道人)。人类艺术心理的多样性,在艺术创作中又表现出另外一种情形。艺术家为了摆脱对外部世界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给心理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感,摆脱对尘世的感知,摆脱生命在外物中赖以生存的种种细节,从而对外物做直觉把握。在这种非理性状态下创作的艺术品当中很少甚至找不到与外界有关联的迹象。艺术品的整体式样呈现出一种安定感。这个艺术品的形式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形式。在这个艺术形式中,艺术家获得了心灵慰藉、找到了心灵栖息之所。满足了艺术家的心理需要。

中国传统绘画提出“物”、“我”两忘的论点,而沃林格把这种艺术观称之为“抽象冲动”。这样的艺术心理不值得人们去大惊小怪。因为人类多元的艺术心理溯源于外部世界的纷乱和无常,是造成艺术心理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这就对艺术品审美价值的评判不可避免地给艺术品观赏者和艺术评论家带来困难。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多样性,使我们在对其评判时,难以拿出一个划一的准则。“艺术”“英文”“ART”直译为“诡计”“骗术”“艺术品”等。“艺术”俄文“искусство”,直译为“人工”“人造”,如“искусствEнный cTAp”译为 “人造卫星”。什么是艺术,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认知和解释。人们错综复杂的心理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在艺术品审美价值不可划一的同时,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对艺术品的观赏实际上却又离不开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对艺术品审美价值评判的总的心理状态。即艺术创作似乎应以对外物精准、细微的描模为其本能。对外物的模仿越逼真,则认为艺术审美价值越高。像真的一样,则被认为是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最高目的。人们会对一幅生物课挂图赞叹不已,而对那些现代艺术品不屑一顾,比如毕加索、夏加尔、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在常人当中,他们普遍认为把对外物精准的描模当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这些人本来就不懂艺术,持此观点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美术界,却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抛弃了艺术品的内容,对现实没有真情实感,更谈不上真正的感动而在那里用手不停地玩笔墨、翻花样。这个花样玩腻了,又去玩别的花样。他们的作品不管是哪种花样,都是千篇一律,一万件象一件。他们认为这就是艺术,并为此而津津乐道。而且常以“大师”自居。实际上,在艺术面前,正真是一批十分可怜、可悲的对艺术无知的人。

责任编辑:Jelly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