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夜》
踽踽独行终至巅峰
梵高割耳后病情更加不稳,在周围人眼里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疯子。最终,大家联名向市长请求将他关进精神病收容所。他被关在收容所总计一年零八天,病情严重时甚至失去了作画的自由。其间,他曾经返回黄房子寻找被封存的画作,发现很多已经因雨季时房间漏水而被毁。厄运再一次将他打入谷底,可他仍然选择承受一切。在病情平稳时,他一面修复过去的作品,一面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其中就有被后人奉为经典的《星夜》,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画创作于1889年6月,当时梵高寄身于阿尔附近的圣雷米收容所,只能从带有铁栅栏的窗户眺望外面的景色。他曾画了多幅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窗外风景写生,而《星夜》中的很多景物元素在那些图上根本找不到。也就是说,《星夜》的景色实际上不是看到的,它只存在于梵高的脑海中。梵高将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天气的景物重叠整合,再加上自己的回忆与想象,最终完成此画。这种技巧不正是梵高曾经几度与高更争辩却又在暗中尝试的吗?可见他对高更依然存有敬仰之心。
《星夜》的下半部分是一座宁静的村舍,参差的房屋、零星的灯火、矗立的教堂、背景的丛林,这些应该源于画家对荷兰家乡的回忆。尽管受到自己大多数家族成员的嫌弃,遭遇挫折与委屈后的梵高还是止不住地想家了。《星夜》的上半部分是旋涡般流动的星空,全部出于梵高对自然的提炼和抽象,与下面的村舍一动一静相互呼应。画面左侧有一株丝柏,广植于地中海国家的陵墓之间,通常是死亡的象征。也许画家想通过丝柏(死亡)来将村舍(人间)和星空(天堂)连接在一起。
这幅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其实也集中反映了他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受到浮世绘风格的影响。除了鲜艳的色彩和富于装饰性的构图之外,天空中流动的旋涡依稀带有一幅浮世绘代表作——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的影子。
其次,画中无论是村庄部分采用的短而直的线条,还是星空部分使用的长曲线,都运用了最为典型的厚涂法,笔触清晰,激情澎湃。关于这幅画,梵高在信中曾写到:“我要画一幅夜晚的丝柏树……在我的脑子里已经有了这幅作品:一个多星的夜晚,基督是蓝色的,天使是混杂的柠檬黄色。”这反映了梵高一以贯之的宗教情结。
1890年5月,梵高离开阿尔的收容所,搬到了法国北部瓦兹河畔的小镇欧韦。同年7月27日,瓦兹河畔的麦田里响起了一声沉闷的枪声——梵高冲自己的胸部开了一枪……人们很容易轻率地把梵高自杀的原因归结为“他疯了”,然而,从梵高自杀前一段时间与提奥的通信可知,此时提奥面临失业的威胁,新生儿又患重疾,经济状况严重恶化。通过牺牲自己来解脱弟弟,这也许才是有着圣徒之心的梵高自我了断的根本原因。而且,从他那幅深邃而唯美的《星夜》来看,在梵高的眼中,天堂有蓝色的基督,有柠檬黄色的天使,那么通过丝柏(死亡)抵达星空(天堂),又何尝不是理想的归宿。
梵高在世时无法得知《星夜》成了西方艺术经典的代表,毕竟他和高更一样,尽管卖出的画作寥寥,生活困苦,但他们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放弃艺术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讲,梵高与高更正是新艺术先驱的代表,他们为艺术献身,也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就是创造这一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