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
原标题:周文翰:收藏史回顾之九 百年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如何流向日本
从颁给日本委奴国王这方《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算起,中国的艺术品、文物传到日本,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收藏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法隆寺所藏青瓷就是唐代传入日本,奈良大安寺附近村庄曾出土唐三彩瓷片。福冈的一家寺庙出土过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唐宋时期,大量日本遣唐使、僧人、留学生来华,将瓷器、佛像、王羲之墨迹摹本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南宋茶道等宋代文人审美趣味对日本影响甚大,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天目等简约秀美的瓷器也成为当时京都平安王朝皇室贵族与茶道、花道人士争相追求的珍品,茶艺家千利休所藏中国瓷器也有传世。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日本主流收藏家对中国瓷器的兴趣在于宋瓷而不是欧美藏家喜欢的色彩绚丽、精致细巧的明清官窑。在东京、纽约都有店铺的日本山中商会在两地的销售品类和风格的差异也显示了日本和美国的收藏家的不同,在日本,系以装饰性较强的唐三彩、宋瓷、明清官窑瓷器和天龙山雕塑、家具、宫廷钟表为主,而美国市场则更为宽泛,既有明清装饰性文物,也有作为收藏和研究之用的高古器物。
近代中国文物流入日本始于19世纪后期,据1862年日本“千岁丸”上海行的随行人员纳富介次郎的日记记载,他回国时候就从上海古玩市场购买了多件元明清书画作品。日记中谈到,当时中国有大量的难民为躲避天平天国之乱而涌入上海,这些人为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变卖家藏。1895年甲午之战,辽宁海城县三觉寺石狮1对,“高丈数尺,甲午之役即被日军掠去”(《战时文物损失登记分类目录(古物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原存旅顺黄金山的唐开元2年《唐鸿胪卿崔忻题名刻石》——唐王朝册封渤海国的重要实物见证,1910年被日军驻旅顺海军司令富冈定恭掠往日本,并作为最重要的战利品献给大正天皇,此碑至今依然藏于日本皇宫内。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还有计划的师团一级配备“文物搜集员”搜索中国文物,确定有一定价值后即劫掠回日本,抗战后绝大部分被中国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