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隐藏的空间:彭小佳新作展亮相上海原曲画廊(组图)

隐藏的空间:彭小佳新作展亮相上海原曲画廊(组图)

2017-08-09 09:27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彭小佳 摇摆者Ⅱ  榉木 89×39×58cm 2015彭小佳 摇摆者Ⅱ 榉木 89×39×58cm 2015

彭小佳:若隐若现的内在真实

说实话,评论彭小佳作品是有障碍的,因为他思考的深度、涉猎的广度和修行者般的气质,好像一堵墙,高高地矗在那儿,要翻过去得借助工具,而手边又没有,墙那边风光再好,墙这边的人也只能干着急。

不过,在墙的这边,聆听着墙那边的各种动静,进行揣测,也是一种有为,反正“无为在歧路”,有为也是在歧路,那就不妨“为所欲为”啦。当然,这也是因为彭小佳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义、自省、跨界的特质。

彭小佳作品的多义,在于他融合了写实雕塑、东方雕刻工艺、西方浮雕、当代装置艺术的风格和语汇,他以木器的表象,延展出雕塑的造型,而雕塑的外壳,又往往可以打开,在新的空间里,呈现出更深广的蕴意。彭小佳在作品中创新地恢复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品的把玩功能,在雕塑作品的三维空间之外,通过把玩,呈现出“隐晦的第四维空间”,让人回味再三,言尤未尽。

当代雕塑也使用声、光、电、动态、环境等元素,达到四维空间的呈现,但彭小佳却是往内心走,在雕塑的闭合空间里,营建心理上的第四维空间,也即内在的真实。

读彭小佳的作品,你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是一个喜欢静谧和冥思、善于回归内心的人。从第一印象开始,彭小佳的作品便有着明确的识别度。他痴迷于木材、手工、卯榫结构、把玩功能、中外古典文学及禅语,这在他的作品中简直一目了然。他喜欢木器、手作,但他手作的木器摒弃了传统木器的实用性,非实用性的木器能将观者带离对木器功能的留恋,转而去思考木器器形、结构所组成的语汇,其所承托的深湛哲思,犹如昔年青铜器经实用器向礼器的转向,这是一种形而下往形而上的提升。

彭小佳的木器雕塑作品有着独特的观赏性、打开与把玩方式,让他和古今中外的雕塑家、雕刻家以及当代艺术家拉开了适当的距离。多年来,他跨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让他的作品能通达古今、超越媒材固有之美,又创造了媒材之美。

他打开式的木器雕塑如《柴木锁》、《孤兰、压影》、《方正流芳》、《等待》等,都将手工刻痕、精巧结构、造型语言、古典蕴藉、当代观念融为一体。他将关汉卿的铜豌豆,嵌入木器中,经由金属和木器造就压榨紧固式的结构,形成深刻的豌豆印痕,引人思考个人性格和社会规范间的某种互动与抗争。这已经明显不是对把玩式雕刻的复古了,材质的意义也被转化为形而上的思考了。

彭小佳的《摇摆2》,用木条打造了一个类似于胸像的雕塑,上端的开口,既像中式旗袍或中山装的立领,又如同一张朝天的嘴,椭圆的雕塑外形,造成视觉上的摇摆感,其多重意义会随着观者在不同时间和际遇下的内心体验,缓慢而持久地释放。材质的语言,抽离了材质的固有美学,将之由器升华为道,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彭小佳作品的第一反应是他干嘛不做家具、文房,但是三思之后你会收回这句话。

彭小佳的雕塑作品《舞台上》,令人想起他的名作《七宗罪》里的木雕胖女人。《七宗罪》阐述的是人性的弱点、世界的不安,而《舞台上》的帷幕一侧转进转出间的扁平女人像,浮雕般的刻画与屏风式的联结,西方舞台的戏剧样式与中式屏风的效果呈现,混搭出一幕人生如戏的感喟。

从对中西传统雕塑、雕刻概念的颠覆革新中,彭小佳延伸了他艺术语言的指向性,在对他木器雕塑作品的打开过程中,作品的第四维空间和内心的第四维空间才会同时的若隐若现,观者正是在对多样性作品外观和多义性作品内涵的体会中,渐渐领略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而在摄影版画作品中,彭小佳通过长时间曝光、暗房技巧、影像后期等手段,将摄影画面中经典图像和人像的客观性予以消解,再经由技术、控制和偶然的触发,来成就画面中超越现实的主观世界。

虽然影像中对应着的现实世界的固有意义被消解了,但随之浮现出的不确定性、游移感受、朦胧幻境等意绪的组合,恰好暗合了当代人内心的某种主观真实。

彭小佳在个人的艺术天地里固执地以自己的姿态前行,然而放置在文化大背景中的话,他的意义就变得明朗起来。这是自觉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一代人,同时,也畅快地感受着全球风尚,因此他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一定是撕扯过、淌过血、又神奇愈合的一代。年龄越大,他们身上的传统印痕便越明晰,但似箭的归心一定是复合式、涅槃重生式的,带着对人生历程、家国命运、东西冲撞、历史轮回的大彻大悟;也因为年龄关系,这样的表达,带着些委婉、低徊、内省和微微的悲悯。

因此,彭小佳的作品带给观者的必定是神奇中的咂摸、无言中的领悟、个体中印衬出的全貌、悲悯中透露出的达观。

和百年前的中国留洋艺术家相比,这一代留洋不需要承担艺术救国、提升全民审美这样的宏观重任,因此,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就更加顺应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他们对全球艺术的体验,也更加的浸润,当他们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中自由呼吸时,自身文化基因和底色就慢慢彰显,并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认同,呈现在作品中的,就是这样一种站在全球角度对自身文明的深情回望。

詹皓/文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