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温州图书馆举行的“温州民间文献联合展”。展览中汇集的如刘绍宽、刘景晨、夏承焘、刘节等温州近现代名家雅士翰墨,前贤气质与学养从中一一可见。而纪录了关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座谈会,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名家手札是此次展览的第一个部分,内容涉及历史掌故、社会情况、学术研讨,信息丰富,耐人玩索。据策展人方韶毅介绍,此部分主要以刘景晨的信件往来为主,往来文人有其朋友及学生。这些信件当年由刘景晨之子——现代历史学家刘节存留下来,难得一见。“澎湃新闻”特节选部分刘景晨的师友信札予以刊发。
刘景晨(1881~1960)字艮三,或作冠三,改号贞晦,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员,三十年秋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毕业后任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地理教习。曹锟贿选,严词拒绝,偕沈钧儒、陈叔通等南下上海,坚决抵制。应黄邀请,寓上海黄家,整理温州先哲遗著。在沪期间吟诗作画,陈衍赞其诗“慨当以慷,而说来却不激烈”,徐悲鸿赞其所画红梅“得唐伯虎画”。解放后任温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旋任温州市政协常委副主席。遗著有《两广初级师范地理学讲义》、《大若岩志》、《刘贞晦印存》、《贞晦先生诗集》(两种)等。
刘景晨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