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展览现场
延伸阅读:关于艺术隐士陈钧德
文/丁曦林
遇到陈钧德之前,我对油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视觉艺术”上。着手写陈钧德传记时,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油画的丰富性才为我渐渐展开。油画本身富有的魅力让我惊叹不已,尤其当我意识到它与铁路、电灯、自来水、有轨电车、电话、公园、电影院、交响乐团、西餐馆等等一样,作为曾经的“舶来品”,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的跨越。这样的意识让我极其兴奋。从这个角度看油画,它很具魅惑,作为一种普世性语言,它是艺术文献,又是生活镜子,也是财富象征。《蒙娜丽莎》就是绝佳案例。她对法国的意义,绝不止是卢浮宫镇馆之宝,也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象征,她曾经帮助戴高乐和肯尼迪缓解法国与美国分歧,充当了冷战高峰时期的利器,为国际政治关系史留下一段佳话。
那么,我研究陈钧德的成长经历,发现了什么?一言蔽之,发现了一部折射西方现代派艺术流入中国坎坷命运的个人史。梳理这位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我发现许多沉睡于历史的“有趣的细节”,发现了艺术家的长成与城市社会文化间存在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