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观众在《换了人间——1949·北京》作品前观看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长达3000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历史上,对北京多有辞赋赞颂,少有图绘纪盛。8月24日,距离中国美术馆早上9点开馆还有半小时,馆门外就已早早排起了长队,人流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也有普通的北京市民,他们在等待观看一场丹青绘就的北京史诗展览。
9点整,由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北京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大型绘画作品19幅,其中,10幅大型人物画,将古都北京化作宏大舞台,通过金、元、明、清和新中国定都北京的10个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壮阔波澜;8幅大型山水画,看似仍延续了传统山水组画中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的外在组合形式,其核心意蕴却着意彰显了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都城的独特区位特征;大型风俗画《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以全景视角俯瞰巨变中的古城:纵横交织的街衢、集市和多如牛毛的坊巷胡同,以及世代居住在此的芸芸众生。
这些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悬挂在中国美术馆圆厅正中间的大型人物画《换了人间——1949·北京》,长18米,高3米,作者为赵建成和他的弟子赵浩然。作品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用中国写意水墨的形式来表达,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和唐勇力的工笔画《新中国诞生》立意有所不同,赵建成并不侧重于开国大典历史时刻的场景描述。而是转换视角,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与考证,潜心于63位功勋人物的内在状态和外在特征,通过对这一批开国元勋的人物肖像的刻画,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表情。赵建成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将选题命名为《换了人间——1949·北京》,是因为在我的眼里,194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拐点,它的意义重大,是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书写中国这一壮阔历史画卷的,正是这批独特的人物。我将他们还原到那个历史节点上,用他们的集体面貌来展现1949,这一特定时刻,让那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仿佛他们从历史画卷携手走来,从此,中国社会走向一片新天新地。”
赵建成在驾驭这种大主题的历史画卷时,不仅是严谨诚恳的绘画态度,更有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如同赵建成一样,担负本次展览作品创作任务的主创画家,有的是多届全国美展金奖得主,有的是著名艺术研究机构的掌门人,他们大多正处于创作高峰期,活跃在美术创作的前沿和高端领域,是当代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为了保证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参加创作工程的文史专家也都是业界专家,包括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中国史学会前会长张海鹏等。创作初期,文史专家按照人物画创作的要求,充分讨论,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遴选出立意深远、主题宏大的历史事件,确定主题。经过严格考证,为画家提供准确的人物形象,相关历史背景、情节、故事和史料。
组织如此多的国内一流画家参加创作,而且有众多文史专家全程参与,耗时5年多时间,创作贯穿北京历史,尺幅巨大的作品,构成宏伟壮丽的“北京史诗”,展示独具特色的“北京神韵”,这在北京美术史上是开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