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枇杷山鸟图》
在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李湜看来,这其中之妙,就妙在山雀与凤蝶的那一对视。“你看,山雀是透过前面的枇杷看向凤蝶的”,画生百味。
她表示,宋徽宗的传世作品稀少,大多为花鸟,他的花鸟画有两种风格,一为清淡水墨,一为鲜艳浓丽。宋徽宗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注重对自然界花鸟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中国南宋绘画史著作《画继》曾评价,“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 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宋徽宗出神入化的绘画技能可见一斑。
这幅画上同样珍贵且有意思的是,扇页对开有另一位皇帝留下的题诗,他被喻为清代的“点赞狂魔”,他就是乾隆皇帝。“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乾隆正是借这首诗抒发对宋徽宗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却丢了国家的感慨。
所以,这张画也是两个皇帝相隔数百年的一次遥相呼应,一个绘画,一个题词。
除了个人的绘画造诣,宋徽宗也是推动宋画发展的关键性人物。他把对绘画的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各个方面。
他创立了宋代的艺术大学,即成立翰林书画院。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完整周密的画院制度。其中,翰林书画院广招天下画家,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耳熟能详的绘画高手都是在宋徽宗的赏识、栽培下崭露头角,并为后世留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万壑松风图》等传世佳作。
他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下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由宋徽宗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命题作画。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加以培养的同时,进行不断地考核。进入画院的画师,则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供奉等头衔。
他是宋代宫廷绘画的集大成者,也是有收藏意识的古今第一人。宋徽宗在自己收藏的历代书画的基础上,组织编撰的《宣和画谱》,共收录了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作品6396 件。《宣和画谱》曾先后流传至金、元、明、清,最后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它对于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一角”无一角,“夏半边”藏玄机
两人都是杭州人
这次跟徽宗墨宝一起来杭的还有两位南宋名家的画作。这两位便是马远和夏圭。他们都是杭州人,且都是徽宗创立的翰林书画院中的佼佼者,还是“南宋四家”的代表画家。
马远,因构图长用一角,人称“马一角”。但这次,他的《寒山子像图》并没有采用一角式的构图,他描画的寒山子,脸和扫帚勾画细致,身体寥寥数笔,却把人物内心的狂躁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湜表示,这件气韵生动、笔墨简练的画作也是一件国宝级藏品,弥足珍贵。
夏圭,人称“夏半边”,因沟通长取半边,自具一格,这次的《松溪泛月图》采取了上下半边的形式。在李湜看来,画作上半边的一轮圆月恰到好处,让人遐想联翩,下半边则暗藏玄机,夏圭的题名藏在了树丛中。
另一件来自故宫的藏品,作者不详,画的正是杭州西湖,最接地气。
据悉,这次也是这几件故宫藏品首次展出。它们与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陈洪绶《羲之笼鹅图》等5件一级藏品仅展出13天。10月9日撤展后,5件一级品将进入长达3年的休眠期。
团扇引领书画风潮 明月入怀迎中秋
“明月入怀·中国团扇文化印象展”分为6个单元,将从团扇的工艺、团扇与“书画”、团扇与“文人”、团扇与“美人”等方面展开,展示团扇的风雅,讲述团扇的兴衰。该展是中国扇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向各博物馆借展数量最多、展品等级和展览规格最高的一次展览,共计展出团扇成扇及团扇面180余件,一些珍稀展品更是首次公开展示。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办一个团扇展,还千里迢迢地请来了那么多团扇中的大咖呢?
中国扇博物馆文保科研部顾问查永玲表示,这是中国扇博物馆第一次对团扇这一扇种做如此详实的梳理,并专门办展。团扇有团圆美满之意,与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非常应景,所以要在国庆前夕推出此展。
那么,这种象征了团圆美满的扇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
团扇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汉代。它以扇柄为中画轴,竹木为架、织物为面。因材质昂贵,起初仅流行于宫廷,男女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团扇从宫廷御用流向民间,唐宋时达到鼎盛。
宋代的古画中出现了大量团扇面,画面布局以局部替代整体,用留白制造意境的表现手法,给观赏者留下更多的回味余地。因为是小品,创作的自由度也更大,往往要寡中见众、内中见外、近中见远、物中见情。陆游曾写过这样诗句:“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从中可见当时画扇的盛行。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展厅内的温度控制在21至22摄氏度,博物馆建议观众在观展时适当增添衣物,以免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