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背后的主角
如果说壁画本身直观地表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大工业情景,那么围绕壁画所发生的波折故事,更能反映出美国社会变革中意识形态上的碰撞以及艺术表达的深刻和必要。
有趣的是这段故事的主角是背景截然不同的三个人:红色艺术家迪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大资本家艾德赛·福特(Edsel Ford) 以及艺术学者威廉·瓦伦丁(WilliamValentiner)。
迪戈·里维拉有着精彩非凡的艺术生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他的共产党人身份,他和传奇女艺术家妻子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两次婚姻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创作的大量影响广泛的壁画,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迪戈于1886年12月出生在墨西哥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三岁时他就拿起画笔开始在墙上和家具上乱涂。有远见的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小迪戈的淘气,反而在墙上各处装上画板任其涂鸭。
到了十岁,迪戈开始在墨西圣卡洛斯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得到了严格系统的学院派艺术训练。随后他来到欧洲继续深造,接受了欧洲各种艺术流派的熏陶,尤其是受后印象派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艺术的影响。迪戈开始注重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画派的结合,并融入墨西哥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欧洲期间,迪戈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雨。墨西哥的革命运动,以及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对迪戈的社会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始以艺术的形式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1922年,迪戈回到墨西哥,很快加入了墨西哥共产党。1927年,迪戈作为墨西哥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前苏联十月革命十周年庆祝活动。他与共产党人托洛斯基的友谊,并在其流放期间所给予的大力帮助为人所称道。
在投身社会运动的同时,迪戈开始考虑如何以艺术的形式讴歌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他和画家西盖罗斯(D.A.Siqueiros)、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一起在墨西哥开始以壁画的形式宣传墨西哥的历史传统和革命运动。
作为壁画大师,迪戈出色地运用壁画中的内容、形式与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平衡处理形象、色彩和空间的结合,形成了集立体主义、原始风格和前哥伦比亚雕塑于一体的独特个人艺术风格。他的壁画形象直观,色彩丰富,内容庞大,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20世纪初,老福特以T型车和流水生产线方式独占制造工业的鳌头,建立了举世瞩目的福特汽车王国。
作为汽车巨人老福特的独生子,艾德赛从小就被老福特作为福特汽车王国接班人来培养。 1918年,年仅25岁的艾德赛顺理成章地成为福特公司的总裁。
艾德赛和父亲在车型开发上有着不同的品味和追求。他对年轻一代汽车消费者的爱好有非常敏锐的了解,这都源于他极好的艺术修养。艾德赛从小喜欢绘画和摄影,对艺术品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因此,当老福特的杰作——T型车在十数年保持不变而行将淘汰的困境下,艾德赛主持开发了多种时尚新锐的车型,为福特汽车开创了新的局面。
作为车城乃至美国成功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艾德赛对底特律艺术发展的推动不遗余力。他是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长期伙伴和赞助者。从1919年起,他被聘为艺术博物馆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连老福特都常常自豪地对人夸耀:艾德赛是我们家族中的艺术家。
威廉·瓦伦丁纳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出生于德国。他对欧洲的古典和当代艺术鉴赏有极高的造诣,在艺术收藏方面很有建树。1913年,他来到美国,创立了《美国艺术杂志》。
威廉在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创建的初期提出许多极具建设性的建议,为博物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24年开始,他被聘为底特律艺术博物馆馆长。
在他的主持下,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和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打破了艺术博物馆以艺术品类布展的传统格局,而引入以文化历史为背景的布局方式,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种类艺术品来更好地了解一种文化的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