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晚清明信片上的万种风情(组图)

晚清明信片上的万种风情(组图)

2017-10-27 10:30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李笙清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汉口露天戏台

清代晚期,在“人烟辐辏,商贸繁盛,五方杂处”的武汉,看戏可以说是三镇人们当时极其重要的娱乐生活。会馆公所、茶肆佛寺、露天旷野,各种戏台比比皆是,如著名的山陕会馆大戏台,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其中还不乏场地宽阔、观众人头攒动的露天戏台,看戏热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清道光年间(1821—1850),长期寓居汉口的浙江余姚人叶调元目睹武汉社会风情,花费10年时间写下《汉口竹枝词》6卷共292首,付梓成册,刊行于世,一首首读来,就像展读一幅多姿多彩的老武汉社会风情画卷。其中多次写到民众看戏的情节,如“各帮台戏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将武汉人为看戏而四处打听演出信息的迫切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两张发行于晚清时期的明信片,上面选择的主题摄影,就是当时风靡两江四岸、三镇城乡的人们在露天场所看戏的火爆场景。

这两张明信片上的图案分别摄于汉口、武昌两地,正反面印刷及手写字样全是英文,背面印有英文“邮政服务单明信片”字样。汉口露天戏台的明信片没有贴邮票及加盖邮戳,应该是一张尚未使用的明信片。照片上的场面是一个用木板、木桩、楠竹铺就的简陋戏台的近景,戏台四角竖立起数根楠竹,上面拉着遮阳的篷布和绣有吉祥动物图案的横幅,身穿戏服的演员们正在台上演出,台下挤满了看戏的观众,有的戴着草帽,有的举着油纸伞,可见人们在烈日下看戏的痴迷。而看戏者的衣着及削发垂辫半光头的明显的清晚期发式,显示了当时的晚清背景,英文“剧院整个在街上”,则突出了晚清时期武汉人街头看戏的那种特殊的娱乐风情。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