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组图)

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组图)

2017-11-30 10:4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柏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太平洋(系列:从太平洋到公海),2009年

这意味着在创作单幅艺术作品并将其传播于世的过程中,纯粹孤独的理念已经到了尽头,或至少开始受到质疑和轻忽。同时,在作品孤一的状态下,从其独特的存在中汲取力量的绘画理念,也迎来了末日。

以及,评论者观赏画作时犹如处身于圣光环绕的灵性氛围的理念,也彻底失去了自信。

这种如饥似渴,仿佛一别难再见的观赏体验,如今大多已感受不到,但有时还特别需要。有些人仍然需要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正在观赏的艺术品,是一颗光辉的心灵凭借其特殊才能,在灵感迸发的一刻创作出来的,但在其诞生,而后被拍摄、传阅、售买的过程中,艺术价值被极大破坏了。即便其他人认为这种感觉并不靠谱,几乎可说是荒谬。

有时我想到一个句子,一个有其自身节奏的句子,我就把它写下来。大多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句子从何而来,为何会以这种形态出现。我只知道我唯有在孤独的环境中才能写作。我需要时间和沉默。我会继续添加其他句子,修修改改,这时我意识到我正在与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亲密接触,而这些我通常是不愿触动的。但我也会运用知识、反讽、经历、选择和意志,并没有心神恍惚。

我的作品可以一再被印刷,但它来自于一个谁都无法了解的神秘所在。正因为此,这些作品——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诗歌——维持了自身的神秘、自主与纯粹性。它被创作之时,我是唯一在场的人。从作品的创作之始,到半成品,到成品,它一定带有当时留下的种种痕迹、线索和关联。最终完成的作品光彩鲜丽,但这源自它最初的孤独时光,源自它最初对杂音的拒绝。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