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Jean Christophe Benoist,维基共享资源
方法
为了绘制如此宏大的天顶画,米开朗基罗创造了特殊的脚手架。这绝不是我们印象中需要立在地板上简单脚手架,米开朗基罗的前任布拉曼特设计了一个还算巧妙的方法,就是从顶棚垂下绳子,悬空吊住木制平台,但如此一来,顶棚上就得钻许多洞。脚手架不占地面空间的问题,或许就可迎刃而解,却会给米开朗基罗留下更大的难题,就是绳子拆掉后难看的洞口该如何填补,米开朗基罗认为,这是个不可行的点子,正是这位建筑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最新证明,为此两人闹得很不愉快。虽然,在工程营建方面,米开朗基罗的经验虽远不如布拉曼特,但却很有野心。
于是,这位艺术家发明了一种另类的脚手架,如同一座雄伟的“过街天桥”:由一连串的与窗户同高的人行天桥跨过礼拜堂,钻孔处紧挨着最顶上檐板的上缘,在32尊教皇湿壁画像的头部上几英尺处,打入砖头结构约38米深。这些孔用来固定木质短托架,即成排的悬臂梁。然后配合顶棚的弧度,在托架上架起同样弧度的阶梯,串接成天桥,形成可让画家和抹灰工在其上工作,并够得着顶棚的任何角落的桥面。
这个脚手架仅涵盖礼拜堂的一半的长度,也就是仅跨过前三面窗柱间壁。因此,工程师罗塞利的工人完成礼拜堂的前半部分的打掉工作后,还得拆掉拱状阶梯,移到后半部再重组。米开朗基罗作画时,也得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脚手架一举解决了不占地面的空间难题,且实际使用后证明,比布拉曼特的设计更为经济。
脚手架安装好后,米开朗基罗开始了他的宏大工程。像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一样,他使用了湿壁画技术,这意味着他要在湿灰泥上作画。为了产生错落有致的视觉感受,米开朗基罗会穹顶未干之前,刮掉一些潮湿的介质,力求画面的立体感。这种方法可以画中人物更有“轮廓”感,进而更加的栩栩如生,这一技巧也许和他的雕塑技巧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