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三件“国宝”能代表辽博吗?(图)

三件“国宝”能代表辽博吗?(图)

2018-01-10 08:36 文章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高巍 文/图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件文物代表辽博?

在调研中,《国家宝藏》栏目组希望,由辽博方面的专家组从馆藏中推荐三件文物来录制这个节目。

三件?三件能代表一家顶级博物馆的全部水平吗?恐怕十件都不够。这一定是所有参加录制的博物馆的心声。

辽博现有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分为书法、绘画、丝绣、青铜、陶瓷等17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和影响。“即使让我从这些文物中挑选十件镇馆之宝,我都会犹豫再三难以割舍,更何况是三件呢。”马宝杰说。

于是,辽博给节目组提供了一份十件文物的名单,包括了众所周知的辽博珍贵文物红山文化玉猪龙、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人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鸭形玻璃注、蟠龙纹盖罍等。最后,在这个十件的名单中,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之铜鎏金木芯马镫、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名万岁通天帖)、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三件文物被节目组综合考虑后选中。

对这三件文物入围,辽博是有顾虑的,比如铜鎏金木芯马镫,因为年代久远,其中的木芯收缩已经不在本体上,所以文物其实是不完整的,也在文物价值上有一定损失。拿这样一件文物来代表辽博,这合适吗?但节目组看中的并不是它的文物价值,而是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是其对于历史的重大影响。

“可以说,每个辽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件最重要的文物,但是节目组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品类的文物都得以呈现,于是在平衡多方之后做了这样的决定。”马宝杰说。

为上镜好看不戴口罩?

随着节目的筹备进程,节目组为辽博所选择的三位明星国宝守护人,也依次来到辽博录制节目。

陈晓和宁静守护的国宝都是书画类文物。辽博的书画类文物珍贵程度非常高,同时因为年代久远以及书画类文物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展厅的展出条件也近乎苛刻,必须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才能让这些一千多年前的书画作品与观众见面。因此,辽博新馆的书画展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开展。这为节目的录制带来一定的难度。两位明星在库区观摩室录制了这部分节目素材。根据对书画文物的操作规范要求,接触文物必须戴口罩和手套。节目组曾经提出,为了视觉效果,能否让明星出现面部镜头时不戴口罩,辽博方面拒绝了这个请求。无论何时,对国宝的守护都是第一位的。

几位明星国宝守护人对文物都呈现出较高的文化认知,特别是宁静,不仅在拍摄的间隙专门参观了与书法艺术密切关联的中国古代碑志展厅,并表示自己平日闲暇时也会临帖,这让马宝杰对整个栏目的认真程度多了一重安心。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唐 佚名 横253.8厘米,纵26.3厘米 纸本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即公元697年,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先祖王羲之、王献之以及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临摹,将摹本留于内府,原作归还于王方庆,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写《王氏宝章集·叙》以纪此事。唐以后王方庆所献原迹下落不明,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的墨迹,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卷中有南朝梁时期的唐怀充、姚怀珍、满鶱、徐僧权四人鉴赏题记,帖前后有王方庆小楷书写祖辈的名衔和官位名称以及进献款识。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朝文徵明、董其昌的题跋。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还曾两次遭遇火患,火烧痕迹清晰可见。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北宋 佚名

横641.6厘米,纵26.3厘米 绢本设色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而作的绘画名作,目前真迹已失传,今天人们能够看到的是宋代摹本。在传世的《洛神赋图》六件摹本中,辽博所藏的这件是唯一的图文并茂的一件,也是摹制水平最高的一件。

《洛神赋图》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婉哀。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全画画风古朴,与唐人所记魏晋画风极为吻合,画中人物形象高古,笔法清劲,刻画细致生动,山石仅以勾染为主,不加皴擦,体现出早期山水画的特点。画面空白处以小楷分题赋文,工整朴茂,与画面相得益彰。

本组文物图片由辽博供图

铜鎏金木芯马镫

北燕

高23厘米,宽16.8厘米

这副马镫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世界上最早的双马镫,马镫的木芯为桑木条揉成,镫面有鎏金铜片覆盖,并有细小的鎏金铜钉钉固在木芯上,镫孔内面钉铁片,制作精良。

铜鎏金木芯马镫出土于北燕宰相冯素弗的墓葬中。冯素弗为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卒于公元415年。

马镫为中国所发明,最早的马镫大约出现在公元二到三世纪,是三角形单镫,悬挂于马的左侧腹部,仅供上下马时使用。公元四世纪发展为双镫,不仅可以帮助人上下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能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保护骑马人的安全,从而实现“人马合一”。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