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巴斯奎特与“真正的轰动”(组图)

巴斯奎特与“真正的轰动”(组图)

2018-01-17 07:34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陈姗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轰动”(“Basquiat: Boom for Real”),图片来巴比肯中心网站

成名之路

虽然巴斯奎特的创作包含了黑人文化的元素,但他的作品所显现出来的不拘于艺术传统的原创性让他不仅仅是一个“黑人艺术家”。或许,他凭借自己身份借着艺术种族政治获得了一席之地,但他的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极度高产才是他迈向成功最大原因。

1983年到1984年间,巴斯奎特创造了一系列自画像、雕塑作品和行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奠定了他成名基础,也初透露出他对自己“黑人艺术家”身份的不满足。

美国艺术评论家雷内·里卡德(Rene Ricard)在《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上撰文,称为巴斯奎特为“光之子”,而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成为那个最初的自我、那个“光之子”。他称人们在看到艺术家的肤色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去想象作品背后藏着怎样的政治寓意:“对白人来说,每个黑人都可能在背后藏着把刀;对黑人来说,每个白人都可能掖着皮鞭……”他接着写道:“我想过,如果一个人想要超越世界上那些模糊又有限制性的冷漠,那个人必须要用何种方式成为自己的标志性代表。”这写都说明了巴斯奎特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浓缩成一纸自传,也反映了他希望打破黑人艺术家的刻板印象。

巴斯奎特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也证明了他不仅仅是街头涂鸦艺术家。当时,他活跃于纽约市著名的地下文艺场“混乱俱乐部”(The Mudd Club)以及后来的“区域”(Area),或是作为灰色乐队(Gary)的成员表演,或是作为排队的唱片骑师。纽约的著名说唱歌手棒五哥弗雷迪(Fab 5 Freddy)在不同场合播放巴斯奎特的演出录音,并将他介绍给知名的唱片制作人。1983年,巴斯奎特在纽约和说唱届传奇式音乐人拉米尔滋(Rammellzee)录制了他的首张单曲《打击波》(Beat Bop)。

在巴斯奎特只有19岁的时候,他在“混乱俱乐部”遇到安迪·沃霍尔的《访谈》(Interview)杂志的音乐评论人格伦·奥布赖恩(Glenn O'Brien)。当时,奥布赖恩正在写一部关于纽约市中心文艺圈的电影,在见到巴斯奎特的时候,他立刻确定电影的中心角色就是为巴斯奎特量身定做的。虽然电影《市中心,81年》在2000年——也就是巴斯奎特逝世22年后才得以公映——但对他的追随者来说是罕见的视觉文献。

巴斯奎特在媒体上的一举成名可能还是要归功于他和沃霍尔的友谊。早在1979年,巴斯奎特和艺术家詹妮弗·斯坦(Jennifer Stein)运用当时刚起步的复印技术制作明信片。他们用街上捡来的、报纸上剪下的各种材料拼贴成图样,然后用复印机在卡片上印下图像并剪成明信片大小。同年,巴斯奎特在餐馆里偶遇正在用餐的沃霍尔,并上前自我介绍并展示作品。当时,沃霍尔用一美元买了一张巴斯奎特自制的明信片。

他们的友谊就此开始。1985年,沃霍尔与巴斯奎特联合展览,并在高调地发布他们的宣传照片。当时,巴斯奎特的作品受到若干媒体的批评,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称他的沃霍尔的“吉祥物”。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